人民网>>观点

 新评弹·关注文化失范现象⑧

人民日报新评弹:文化,少一点“速食主义”

江  南

2013年08月01日08:4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终于见到全文,太唯美了!”

  近来,一个号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诗作“全文”的帖子,在网络论坛、手机微信上热传。实际上,这简直是一个错植到仓央嘉措名下“伪作”的“大全”。除了“最好不相见”等几句,是于道泉、曾缄先生汉译仓央嘉措诗作的两个版本,其余种种,有的是当代诗人的作品,有的是网络写手的续编,有的是西藏题材歌曲的词作,不一而足,堪称杂烩。

  可惜在一片“顶”、“转”、“赞”的声音背后,却少有人注意其中显而易见的谬误。那些诗作无论从格律形式、语言风格哪个角度看,都与仓央嘉措的作品相去甚远。就是这样荒诞离奇的错栽误传,居然一路通行、屡传屡盛。在网上读到这些“唯美”诗作进而倾慕推崇仓央嘉措的不少“粉丝”,好像从来没有想过,应该找一个版本的仓央嘉措诗集或研究文集,好好坐下来读上一读。

  环顾周遭,类似于此的网络“速食主义”倾向并不少见:刷微博微信,瞄一眼推荐来、转来的“美文”,成了日常阅读的主要来源;机场等候区,拿着手机、平板电脑点点划划的随处可见,捧着书看的少之又少,还多半是老外;学生要交论文、办事员要写总结、甚至某人心血来潮要发封情书,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搜一搜,说不定范本、模板都现成可取;策划出书选题,离不开网来网去,盯着网络红人、名博、热帖,即使是“审丑”也不愁销量保证。正是这些我们越来越习以为常的景象,侵蚀着社会的文化心态、价值取向。

  为什么人们喜欢通过网络享用文化“速食”?无非是图它快捷,鼠标一点说来就来;图它轻松,需要什么搜什么,无须苦旅、不费周章。总想着能投入少、产出多、见效快,忘记了文化恰恰需要长期积累、沉淀。一味依赖“速食”的“快”与“轻”,只会让我们与文化“慢”与“重”的本质背道而驰、越行越远。

  当然,这不全是网络的错。今日网络之强大,确已在某种程度改变了现代人知识信息获取、文化传承弘扬的途径与形态。也确实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有海量可选的文化服务、文化产品,有数字庞大的文化产品消费者、文化生活参与者。网络仅仅是工具,很多时候还不可或缺。出现文化“速食主义”症候群,与其归咎于网络,毋宁说,是网络这面镜子把这些年来在文化建构与传承方面越来越浓烈的功利化、浅表化心态,映射得格外清晰刺眼。

  目下文化领域,像这样充斥着急功近利、浅尝辄止气息的现象,淹没了对文化应有的敬畏。文化项目“运动式”地一哄而上,巴不得“多快好省”立马见效;文化场馆攀比贪大,热衷兴建大剧院等文化地标,却不问利用率如何;简单地拿出搞经济的手段搞文化,文化产业建设被文化园区建设“概念偷换”;政绩、利益双重驱动下申遗冲动高涨,申遗异化为可以理直气壮涨门票的金字招牌;让文化传统和历史名人为推销旅游“站台”,多个地方你争我夺。

  文化本非功利事,有它自己的内生规律和逻辑。不妨时时自我警醒:在文化心态上,少一点浮光掠影,多一点凝神静气;少一点急火猛攻,多一点文火慢炖;少一点人云亦云,多一点有疑之心;少一点不加辨别,多一点小心求证。文化“速食”不妨有,但没有理由抛下文化精品大餐。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01日 17 版)

分享到:
(责编:刘燕如(实习)、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