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县委书记带领一批机关干部上街清扫,经过一上午忙碌,街道变得整洁干净。此举引来不少赞扬,但也有质疑声,“又是在‘作秀’吧”、“领导干部当环卫工,不务正业”。笔者从相关的新闻报道中注意到一些细节,该县从今年5月起启动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园林县城,县领导已4次带领大批党员干部走上街头,清扫街道、捡拾垃圾、清理小广告,而且不是拿着扫把装装样子,一干就是一上午。这样的“秀”,付出了汗水与辛劳,体现了干劲和精神。这样的“秀”如果更多、更持久,那么对于密切干群关系,转变领导干部和机关单位的工作作风,都大有裨益。
是否“作秀”,百姓心里有杆秤。近年来,领导干部的一些“亲民”举动,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例如,省里的领导与农民一起挥镰割麦,公安部门领导邀请农民工吃饭,市领导骑自行车送孩子上学等。一开始,可能有一些嘲讽质疑之声;但是当人们了解到这是领导干部的一贯作风,是“常态”后,便纷纷给予赞扬。因此,如果一个领导干部把自己为民务实清廉的状态呈现在公众面前,天长日久、持之以恒,与百姓同甘共苦,真心实意听取百姓心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那一定会得到百姓的认同和称赞,最初的“作秀”之怀疑自然会消散。
当然,县委书记和机关干部有许多工作要做,的确不可能天天上街清扫,但这样的举动如果能够经常为之,其包含的意义也很丰富。一方面,可以让干部们切实体会到一线劳动者的辛劳,也可以从亲身劳动的过程中发现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有助于今后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另一方面,参加义务劳动也是干部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的很好途径。用脚丈量街巷,好过坐在小汽车里隔窗张望。基层的鲜活工作场景,生动的百姓语言,能帮助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记好 “民生民情账本”,推动他们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
领导干部的“秀”,只要是真心实意改进作风,切切实实联系服务群众,而且展示出干部的良好形象,就应该鼓励和提倡。有一些“秀”,属创新之举,容易受到社会关注,会对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形成压力。如果干部能将这种压力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动力,这种“秀”就值得褒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需要通过各种平台和契机,打破干群之间的隔阂,在实际行动中办实事、强能力、转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