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社会显微镜·让民生万象更真切

人民日报:唾液不会传播乙肝

本报记者  白剑峰

2013年07月29日08:27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7月28日是第三个世界肝炎日。对于“和肝炎病人一起吃饭,会不会被传染”等人们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

  贾继东指出,在病毒性肝炎中,甲肝和戊肝主要是消化道传播,也就是“病从口入”,和这两类病人一起吃饭有可能被传染。乙肝、丙肝、丁肝主要是血液传播,和这三类病人一起吃饭不会被传染。

  有网友问,如果和乙肝病人一起吃饭,两人都有口腔溃疡,会不会被传染?贾继东指出,通过这种渠道传染的可能性极低,除非乙肝病人口腔里的血液正好进入另一个人的口腔溃疡处,而发生这种事件的概率微乎其微。

  还有网友问,多少病毒才能导致乙肝病毒传染?贾继东指出,乙肝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就是血液。不管病毒多少,只要通过血液途径,都有可能传染。

  贾继东指出,医学研究证明,乙肝病毒经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

  一是经血传播。经血传播主要包括经血液和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等。二是母婴传播。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中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的。三是性传播。乙肝感染者的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中均可检出乙肝病毒,在密切的性接触时,这些体液可透过破损的黏膜而引起感染。  

  贾继东介绍,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病毒。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对周围人群和环境构成威胁,可以正常学习、就业和生活。

  此外,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是乙肝病人,肝功能正常,身体无临床症状,不会因共同的生活接触、共同学习、工作等对周围人群造成传播。因此,取消入学和就业体检中乙肝感染标志物检测不会造成乙肝的传播和流行。

  从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出发,乙肝病人应积极配合治疗,等临床症状消失、转氨酶恢复正常后继续学习、工作。

  

  5岁以下儿童

  乙肝病毒携带率降至0.96%

  本报北京7月28日电  (记者白剑峰)今年7月28日是第三个世界肝炎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肝炎早预防,健康更主动”。记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获悉,我国5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已降到0.96%,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提出的下降到2%目标。

  我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上为乙肝、肝硬化和肝癌付出最多社会成本的国家。全球3.5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我国有近1亿人。在造成病毒性肝炎相关死亡的人群中,全球每年大约70万人,我国占近50%。

  我国不仅有近1亿人的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发感染者达10万之多,因此,不论是从急性传染病的角度,还是从慢性肝病的角度,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及其导致的慢性肝病都是我国极其严重的问题。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的措施。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约80%—95%的人群可产生免疫能力,保护效果可持续20年以上。

  由于乙肝病毒感染是导致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因素,因此接种乙肝疫苗也可降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通过“预防为主”的乙肝免疫预防策略的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自1992年以来,全国约8000万儿童免受乙肝病毒的感染,减少了近2000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29日 13 版)

分享到:
(责编:田雪、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