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当下,总离不了杂七杂八的“规定”。就像许多人看到工资条上的独生子女费、洗理费、书报费、防暑费等,依据何在,标准又是如何制定的?摸不着头脑,也懒得探个究竟。其实,这些东西都有政策出处,而且多是国家统一定的。昨天有报道说,许多类似规定30多年前就“诞生”了,只是一睡几十年,不管工资涨,物价翻番,但“规定”的标准却愣是“沉睡”不醒。
最典型莫过于5元钱的独生子女补贴。几十年前或可买几斤肉,阖家老小打个牙祭,现今也就给宝宝买条雪糕吧。独生子女都两代了,但独生子女奖励还是那么丁点。不满有啥法子?那是“国家规定”。能有,还算好的,总比没有强。糟的是,有些权益,你想要时,却又被“卡”了。譬如,职工探亲假。30多年前的规定,什么探配偶、探父母的,以及未婚已婚探父母的,享受多少天的假期等等,都有详细规定。一些职场中人就想依此去跟老板请假,但老板说了,那都是“阿爷”单位人才能享受的,咱民营企业哪儿能享受那待遇。原来,几十年前,人人都是公家的人,但如今,真正在公家单位出粮的,成了“一小撮”。公家的文件咱没份儿,管民企的,政策又没有,如何是好?
几十年雷打不动的“规定”,就这样成了“鸡肋”,扔了不是,不扔也不是。但沉睡了几十年的规定,怎么就没人把它唤醒呢?想必,反正就那么丁点,谁也没把它当回事;或者,有些规定,一开始就是个“模糊概念”,从没真正落地,所以,没几人真正遵守,或享其“福利”。偶尔有人想起,不是国家有那啥规定吗?但一查文件,原来却与想象中蛮拧,不是那么回事。
只是,作为社会管理者,言必行,行必果,令行禁止,社会机器才能和谐运转。否则,光阴荏苒,世事沧桑,都“小康”了,你还要人死守老掉牙的标准,谁会买账呢?年久失修的机器会伤人,不识时务的政策规定,只能让人心里添堵。
其实,要避免类似尴尬,也简单,一是政策规定得“与时俱进”,制定“标准”时,就要考虑工资、物价涨幅以及生活水准等因素,不能几十年一贯制;二是规定本身需有时效限制,到一定时间,就得清理,或调整,或撤销。总之,长期生效的政策规定,也需有个“自醒”装置,好似有座“自鸣钟”,到时,就提醒政策制定者,今夕何年,某个规定要“年审”,否则就得强制“报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