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广州市教育局正就异地中考方案征求意见。2016年起符合条件的外地考生将可免择校费报读广州公办高中,不过录取比例收紧至10%。这意味着以后外地生想要入读广州公办高中,有钱未必行,相应地,本地生上高中或会容易。
取消公办学校的择校费是应然之理。公办学校承担着实现市民受教育权的责任,不以营利为目的。多年来,借教育改革的名义,搞所谓择校生并收取择校费,与公办学校性质相冲突,类似于经济双轨制,无助于增加教育资源,徒增教育界人士的法律风险。教育部三令五申,报章呼声不绝,今次广州市教育局从善如流,值得赞许。
当前,为外地学生设置一定的门槛情有可原,但门槛设置必须合理。毕竟,广州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还是一座相对年轻的城市。这归功于近三十年来迁入广州工作生活的新广州人。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广州才不至于老态龙钟。所以,对他们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应该留有一定空间。
老广州人是广州文化的传承者,新广州人是构筑广州未来的建设者。异地中考“四个三”的门槛,可能会导致部分随迁子女要与父母分开。让孩子在青春期与自己分离,不是父母们那么容易接受的,这意味着广州可能将一些潜在的新广州人“拒之门外”。相信有关部门为引进人才留了特批通道,但是不是真人才,在广州有没有用武之地,雇主或许比政府更有话语权。再说,真正的人才也不愿意屈尊去衙门求爷爷拜奶奶。尤其最后一条:“随迁子女在广州具有完整三年的初中学籍”,初中学籍如何获得呢?若是公办初中,得看小学学籍,小学学籍还得看户籍,一环扣一环,条条条款通户籍。若是民办初中,则意味着要读贵价书,享受不到免费义务教育……看似开了一道口子,但是门口设置了“迷宫”,不单设置了“迷宫”,而且未必走得通。要想走通,还得花费不菲。
现在常住广州的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基本相当,入读公办高中的异地户籍学生才百分之十几,比例似乎低了一些。以现在广州市入户的难度,只要城市不衰败,非户籍人口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可是他们的子女入读公办高中的比例,却可能相对更紧了。他们在广州工作、消费和纳税,政府应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更积极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广州市的户籍生源呈连年下降之势,想必教育部门也心中有数。未来理当相应增加录取外地户籍学生的比例,既保持一定的生源水准,不至于高考成绩被深圳越抛越远,又避免分流职业学校的生源,还避免本地学生无谓地报读普通高中,浪费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