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随着最后两户“留守户”日前开始搬迁,标志着历时三年的广州市杨箕村改造拆迁僵局终于打破,3000多回迁户村民等来旧村改造整体动工开建的日子。这场被概述为“99%对1%的拆迁”最终以“和谈式拆迁”破局,不失为一个平和的结局。庆幸事件得到和平解决之余,对其前后发生的一切加以追溯反思,或可为破解“城中村”改造拆迁难题提供有益借鉴。
在杨箕村拆迁中,仅两个月超98%村民完成签约,而两户“留守户”却耗时三年。期间发生村经济联社将未签约的17户村民告上法庭以求司法强迁和一名“留守户”跳楼等舆论关注的事件,尽管法院二审判决“留守户”败诉,但有关方面始终谨慎而未采取强拆措施,不放弃“和为贵”的努力。这种“和谈式拆迁”的选择与耐心,与其他地方频频发生的强拆相比,无疑是理性的。
具体看,杨箕村拆迁从政府规划、村集体推进演变为多数回迁户与少数留守户之间的矛盾,使事件有了特别的色彩,但其核心并未游离利益的博弈。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每个人的合法利益须依法保护。尤其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取消了行政强拆,确立了市场补偿原则等多项新制度,体现宪法和物权法的精神,这就要求拆迁面对任何个体利益博弈引发的矛盾冲突都要找到平衡的支点。
正如最后“留守户”之一李健明所言,“他们有诚意谈,我也有诚意跟他们谈”,而最触动他的,是“合法范围内维权”这句话。拆迁中,利益博弈者对于各方“和气沟通”诚意的掂量、感受,以及“合法维权”的坚守得到真正的尊重,较之依赖行政强制力和开发商的野蛮强拆更具撬动力,并可期打破僵局,避免流血冲突式拆迁。
再进一步看,在杨箕村改造拆迁过程中,“少数服从多数”这一原则遭遇了尴尬。按广州市《关于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工作的补充意见》规定,同意改造户数比例达到90%以上即可启动改造,但文件实施没有罔顾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即便在已签约村民自发在“留守户”房屋外挖起“护城河”以施加压力之下,政府仍表示会保证留守者的人身安全。事件结局以“和谈式拆迁”颠覆了“少数服从多数”的简单化原则,也未让杨箕村总支书记张建好“让全村人服从少数人利益这样的公道我没法主持”的困惑成为死结,这是矛盾化解的另一层意义所在。
回顾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尚需反思城市改造的决策、推进程序和方法方式。政府一开始就单方设定城中村改造的时间表,而无周全的配套制度措施护航。加之村民对引入开发商开发、未来经济收入如何保障等疑窦并未彻底解开,拆迁自然免不了阻力。杨箕村拆迁受阻促使政府部门改变此前对城中村改造设定的时间表,摒弃急功近利,如此修正无疑也是理性的选择。
归根到底,城市改造须从深层探究如何通过改造真正让人城市化而不是简单地让土地城市化的问题。从这点出发,在动迁之前当科学论证,充分接纳各方意见,在坚持民主、法治的原则下找到最合适的利益补偿方案,达到各方利益的共赢。特别是,须审慎分析,尽最大可能将矛盾化解在拆迁之前,而不是边推进边解决问题致陷入漫长的“斡旋”之中,乃至依赖强拆而酿成流血冲突的不堪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