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似水流年话槟城

唐迁乔

2013年07月23日09:03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在新加坡读书多年,与马来西亚的华人朋友相聚,常会提到一个地名——槟城。后来发现邓丽君脍炙人口的《南海姑娘》的演绎地居然就是槟城。与家人闲聊,父亲也提到又名槟榔屿的槟城原来是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中国同盟会在南洋的根据地,还有郑和航海图已有槟榔屿之名,是在中国以外地方600年来唯一仍沿用航海图上中文标注的地方。终于有一天,我来到这里,探寻它与中国千丝万缕的关系。

  出了机场坐上出租车,没多久便到达槟城的首府乔治市。细长蜿蜒的街道两旁,陈旧楼房由极具南洋特色的骑楼连接起来,午后的阳光斜穿过石雕门洞柱廊,洒在青石板铺成的步道上,柔风带起的微尘在光影里形成小小的漩涡。这里大多数房子外形上都是经典的南洋殖民地风格,红瓦白墙配上铁质雕花栏杆。但是屋檐处的五彩陶瓷蝙蝠,阳台上的青花瓷盆,双页镂花木门两旁的红纸对联,又时时提醒着我,槟榔屿是早年华侨在南洋主要聚居地的事实。

  槟城早年的经济发展与华侨胼手胝足的辛勤开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今乔治市的许多店铺依然是华人经营着,不少木制招牌上依然是从右到左书写的汉语繁体字,似乎是子孙对父辈祖业的一种坚守。走累了,便在路边一间小小的茶室坐下来,叫上一份闻名海外的传统南洋白咖啡和咖椰烤面包。热情的老板手脚麻利地送上茶点时,不忘用带着浓重闽南口音的汉语问道:“您是不是中国人,从哪里来?”一打开话匣子,老板便滔滔不绝地说起,他的祖辈是如何艰辛地穿过南海,辗转来到这当时仍是一片蛮荒之地的小岛谋生。谈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排华风潮,老板更是一把辛酸泪,感叹人在异乡就如无根浮萍一样。不知为何,老板的一番唏嘘,竟让醇厚的咖啡和焦香的面包的甘甜味道中带上了一点淡淡的苦涩。

  然而,不是所有华人都能在南洋的骄阳暴雨下守住老祖宗的那一份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我到访槟城景点之一的蓝屋,恰是一个显赫的华人家族从盛至衰的记录。

  蓝屋是百年之前南洋首富、著名烟台张裕葡萄酒创始人张弼士唯一流传在世的家宅。整栋住宅沿袭了清代园林建筑风格,然而与中国传统的水磨青砖墙有别,蓝屋的墙壁全部刷上用槟城盛产的蓝花浆液调制而成的宝蓝色颜料,在一众红瓦白墙的别墅中分外显眼。从屋檐到栏杆到门棂到台阶,处处是精美的雕刻,或潜龙或飞凤或游鱼的彩陶装饰,凸显着中国岭南民间建筑元素,然而天井四周尽是繁复的具有巴洛克遗风的雕花顶梁柱和栏杆。总之,从屋里到屋外,既可以看到张弼士对故里风物的无限依恋,又表现出他对当时西方风气的开明接受。可惜,他的后人没能继承先祖艰苦奋斗的家风,如山的金银在几代之内便挥霍一空。蓝屋也因此一度湮没在尘泥之中,直到十几年前才由一群热心古迹保护的人士筹资修复。

  槟城的孙中山先生纪念馆是必访之地。那里详细记述了孙中山先生几度到访槟城的经历,包括1908年他在槟城所作“满清不倒,中国势必再亡”的著名演讲。纪念馆的所在地前身是阅书报社。孙中山先生手创的槟城《光华日报》是至今为止最长寿的海外中文报纸。槟城的华侨有着悠久的爱国传统,当年不仅在财力上倾其所有支持革命,更有不少人直接投身革命。策划“黄花岗起义”的“庇能会议”就是在槟城秘密召开,起义中牺牲的七十二烈士中就有4人来自槟城。抗战时期,槟城华侨捐款居全马来西亚之冠,大批槟城机工放弃安定生活,前赴后继赶往滇缅公路协助运输国际援华物资的壮举,在中国华侨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如今华人已彻底融入当地社会,在这片渗透了无数先人血泪的土地上安居乐业。但与生俱来的血缘纽带和文化传统,又处处体现出槟城华人对中国的亲切感。他们对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十分羡慕,认为中国的发展也是他们发展的机会。他们这样表达:如果在马来西亚队和中国队之间进行体育比赛,他们会支持马来西亚队;但在中国队与其他国家队比赛时,他们会一边倒地为中国队喝彩!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23日 23 版)

分享到:
(责编:田雪、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