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对不上账怎么办?

2013年07月19日15:3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对不上账怎么办?

背景:中央部门2012年财政决算报告公布,“三公经费”最受关注。总体看,“三公经费”支出合计74.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5.59亿元。

新京报发表观点:对比有些部门最近两年的决算报告,有些数据感觉不太对劲。比如,中国气象局2011年的决算报告显示其有公车3380辆,到了2012年就成了4614辆,多出来1200多辆。而其报告称,2012年公务用车购置费286.07万元,只更新了22辆。财政部2011年有368辆公车,到2012年的报告中,这个数字就成了412辆,而其2012年公车购置只花了100.99万元,只更新了4辆公车。有些部门的因公出国经费也让人看不懂。商务部因公出国(境)费4952.45万元,虽然比上年减少800多万元,但其中仅单列项贸易促进、境外培训及业务调研考察等支出就高达1367万元,超过因公出国(境)费用总额的四分之一,却没有任何详细的说明解释。不彻底的公开,不但影响“三公”公开的公信,给民众心里留下疑惑,也给有些部门留下藏“猫腻”的空间。

小蒋随想:历史学者黄仁宇认为古代中国的失败原因是缺乏数目字管理。如今倒是有不少数字统计,但地方上报的GDP增幅总是将高层算出的数字“撑爆”,统计局发布的平均工资总面临“被平均”质疑,房价总体平稳的调查结果更令人喷饭。这不,细心的人和媒体又与管理者较真儿,在冗长枯燥的数字中读出了耐人寻味的东西,甚至“翻老账”做对比。人们关注的焦点是,某些部门如何回应那些对不上的账目。如果仅仅归结于漏报,一下漏掉1200多辆公车,能令人信服吗?既然去年可以漏,今年是否就不漏了?报告者漏了,审计部门是否也漏了?公开的“三公经费”有一些看不懂的谜,不但无法使三公问题“脱敏”,反而让人怀疑某些部门对公开的态度,以及如何看待诚信问题。

书记嫁女敛百万,免职退钱就拉倒?

背景:7月17日,河北沽源县平定堡镇一家饭店举办了一场婚礼,新娘父亲是平定堡镇党委书记岳树旺。来参加婚宴的宾客达到上千人,随礼都在数千元。据估算,该婚宴花费不少于20万,书记至少有上百万的进账。事件曝光后,沽源县对岳树旺免职,责令其退还礼金。

湖南红网发表李万友的观点:官员高调嫁女往往是群众向记者举报,记者前往采访,媒体发出消息,才让问题“浮出水面”。有关部门总是装聋作哑,这才有了“曝光才查处,不曝光就不查处”之说。

京华时报发表王石川的观点:镇政府多个部门因参加婚礼放假半天,岳书记是不是把嫁女当成了当地党政最重要的事?嫁女请客即便是风俗,但官员违纪操办也是风俗吗?拿风俗说事,是典型的卸责。对利用职权大办嫁女宴的岳树旺,不应免职,而应撤职。

小蒋随想:这样的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曝出一起,不免令人纳闷:涉事的干部难道不怕被查处吗?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当地一些领导也这么干过,所谓的“风俗说”未必是空穴来风。既然别人干得,自己为何干不得?并且,以前借婚丧嫁娶敛财的人八成没受过任何惩处,让后来者有恃无恐。另一个解释是,类似的查处,基本都是免职退钱了事,免职只是没有了职务,行政级别还在,风头过了还可以复出。不被查就大赚,查了也无伤大雅,不干白不干。说到底,违纪收益远大于被查成本。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