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忽略原意,仅按字面释义,或许没有比以“七月流火”形容申城今年7月的天气更贴切了。连续一二十天,上海的气温居高不下,空气里每天都弥漫着滚烫炙烤的气息,与高温相伴而来的,是耗电量的节节攀升。
记忆中的酷暑时节,“用电告急”的警报频闪,“紧急呼吁节约电能”的大字标题充斥媒体,拉闸限电的新闻也屡见不鲜。而如今,市民们大可松一口气,据悉,本市电力供应状况已大有改善,基本上可实现供需平衡。
不过,当我们在凭借电能驱动、由空调器营造的清凉世界里度夏时,是否还想到过温度的调控问题?上海的户均空调器拥有量早就超过了1台,有些家庭甚至拥有3台以上,致使空调负荷占到夏季高峰用电的30%到40%左右。记得多年前,电力部门曾有统计,全市居民空调设置每降低1℃,就可减少30万千瓦的用电负荷。为此,市政府发文要求有关政府机关带头节约用电,并规定办公室、会议室的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8℃。同时还要求所有公共建筑内的单位,除对温度有特定要求并经批准的用户外,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定不得低于26℃,并倡导在空调场所工作的人员不着西装、不系领带。当时,这样的节能行动走在全国前列,此后的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严格执行公共建筑空调温度控制标准》,规定“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一时间,盛夏里的“清凉装”流行,空调温控有效,节能减排的意识也有所抬升。
要是说,当时对空调的温控,是受电力供应紧张所“逼”,那么如今电能供应充裕些了,是否还要为空调设置最低温度?前几天,国内知名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发起“我为城市测体温”活动,志愿者们抽查发现,五成公共建筑的空调温度低于26℃,而包括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虹桥机场航站楼在内的11个公共建筑的“体温”平均为24.2℃,最低的仅为22.4℃。可见,时下有些空调消费大户对空调温控有失控之虞。
近日读新华社报道,韩国首都首尔市政府决定从7月1日起,如果商店开着门开空调或者室内温度低于相关规定,将处以罚款。依据节能规定,用电功率超过100千瓦以上的建筑室内温度不应低于26℃。如果商家开着门开空调或者室内温度过低,相关部门会发出警告。如再次违反规定,商家将依据违反次数被处以50万韩元(438美元)至300万韩元(2628美元)的罚款。看来,不仅仅在舆论上要为空调的温控继续呼吁,还需要有包括经济制裁手段在内的刚性约束、细化管理。否则,建筑物的“体温”过低,城市的“体温”就要升高,碳排放就要加剧,最终受害的还不是我们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