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北京晨报:盲道与常回家看看

崔红

2013年07月16日11:11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北京的盲道也许建多了。”这话从北京市残联研究室主任厉才茂嘴里说出来让人出乎意料。媒体们更关注盲道被占用、视障人士被侵权的话题,这位政府官员却说“盲道多建不仅会侵占健全人的路权,而且会诱发违法。”

盲道是否真的需要铺满全市?或者换个问法,你见过哪个盲人经常行走在五环路上?但是五环路辅道上不乏盲道,反观家门口的邮局、银行、菜市场前面却没有盲道。

北京的盲道近1600公里,世界第一,盲人却依然感觉不到它的作用。问题不仅如此,其不合理的规划建设侵占了健全人的路权,并“诱导”人们违法。在道路资源紧张的今天,五环路上的盲道建而不用,健全人就会乘“虚”而入,而且没有任何违法的成本。防线一旦被突破,四环、三环、二环……所有盲道都将面临被占用的危险。

这就如同我们的立法,法律条文并非越多越好。我开始也坚信把“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有”总比“没有”好。但是一旦付诸使用,就会发现“有”比“没有”破坏性更大——我不常回家看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违法一旦没有成本,法律就容易变为儿戏。

“常回家看看”属于道德范畴,立法者把它入法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如同盲道建设有个分寸,道德与法律一旦混淆,就会把无辜者置于违法境地。如今想想,还是古人聪明,很多纠结我们的事情,人家早在2000多年前就想明白了。《论语》说:“父母在,不远游”。有人说,这句话的意思是“爹妈活着就别出远门”。果真如此,孔子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岂不是空谈?其实这句话的原版是:“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说了:“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2000年前的一句话说明白了当今的一部法。

孩子们读《论语》的意义不在于长知识,而在于立规矩。懂了规矩,就有了忌惮,就知道盲道即便建在沙漠里也不能随便侵占。在道德滑坡的今天,我们寄希望用法律的方式挽救道德。其实,没有了规矩,累死了法律也是白搭。

分享到:
(责编:石冰心(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