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民币存款突破百万亿元”、“中国人均存款77623元”的消息近日广受关注,不少市民惊呼“拖了后腿”,事情是否属实?专家指出,人民币存款统计口径既包括个人存款,也包括企事业单位存款和财政性存款等,计算人均存款不能简单地用人民币存款总额除以中国人口总数。截至5月底,我国个人存款余额44.17万亿元,以全国人口总数13.5亿计算,人均存款为32719元。(《北京青年报》7月14日)
站在“统计口径”角度,“简单地用人民币存款总额除以中国人口总数”得出“中国人均存款77623元”,确实“不实”。依据“个人存款余额”计算出“人均存款32719元”,显然相对更加真实。但是,如果进一步站在真切的现实生活角度,上述围绕“人均存款”数据的“实”与“不实”,究竟能反映出多少切实的生活之“实”,究竟有多大真正“实”在的现实意义?
据学者王小鲁此前研究,我国银行存款分布结构是,“前20%的储户占有银行存款的86%,其余80%的储户只占有剩余的14%”。据此计算,目前我国44.17万亿元个人存款,前20%的2.7亿储户拥有其中的近38万亿元,人均存款超过14万元;其余80%的10.8亿储户仅拥有不到6.2万亿元,人均存款只有5700多元。这意味着对于80%的绝大多数储户来说,即使“人均存款32719元”可能真实,却是一个“被平均”的数据,而面对这样的数据,他们依然还会惊呼“拖了后腿”。
如果反过来从整个国家社会理想的国民财富分配角度审视,面对上述人均存款数据势必又会让人产生另一种疑问:“用人民币存款总额除以中国人口总数”得来的“中国人均存款77623元”当真就很“不实”吗?答案恐怕同样未必。就整个国家的国民财富而言,所谓“企事业单位存款和财政性存款”中的大多数归根究底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财富,而其中归属“国企”、“事业单位”、“财政”名下的存款无论在名义上还是法律上都属于“全民所有”。在这种背景下,用包含了原本就是“全民所有”财富的人民币存款总额来计算中国人均存款,又有何“不实”的呢?
由此不难看出,“人均存款”计算上的“实”与“不实”,不仅关乎“统计口径”下数据的“实”与“不实”,更关乎“民生口径”下社会财富分配现实和理想的“实”与“不实”。如果现实面对的收入差距太过悬殊、财富分配过于不均,那么无论怎样统计“人均”,恐怕都会让许多人感觉“不实”、“拖了后腿”;如果理想期待中的财富收入分配差距能不断缩小,真正兑现“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那么无论怎样统计都会让人感觉真实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