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民晚报: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排序

方翔

2013年07月11日15:30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从“大黄鸭”到“朕知道了”,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文化创意的魅力:一只“大黄鸭”游历了荷兰阿姆斯特丹、德国纽伦堡、日本大阪、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中国香港等13个城市,每次都会引来当地粉丝的疯狂追捧;一卷小小的胶带纸,因为印上了“朕知道了”,引发网友疯转,并卖到脱销。业内人士不禁感叹,为何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缺乏这样的手笔,我们究竟缺少的是文化,还是创意,抑或是产业?

其实,就在“大黄鸭”在中国香港维多利亚港展出后不久,各地也出现过不少山寨“大黄鸭”,虽然有些仿造者力求从外形、大小上极力模仿,但是达到的效果却远远不及正版的。这主要就是因为荷兰艺术家霍夫曼设计“大黄鸭”的初衷,是为了观众在其作品面前消失,而那种感觉可以让你重获自由。观众可以自由地去观察,去思考,去畅想生活和事物。而山寨“大黄鸭”则是为了吸引游客、赚取商业利润。

“朕知道了”的创意来自于200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策划的“知道了:朱批奏折展”,胶带纸上的“朕知道了”四个字是康熙真迹的复制品,因为康熙在批阅奏折时,最爱在文末朱批“朕知道了”,“知道了”。台北故宫将皇帝的字迹用于衍生品并非第一次,“朕知道了”四个字也做过便笺纸、书签、月历等礼品,但都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直到今年它和胶带纸做了结合,换了一种呈现方式,才一下子火了。对此,有些人首先想到的是,国内的一些博物馆如何利用馆藏文物来生产衍生品赚钱。但事实上,对台北故宫来说,真要靠卖胶带纸来维持自身的运营几乎是天方夜谭,其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衍生品,让大家参与到博物馆的精神生活中去,让一种精神深入到参观者的心,使一座博物馆的思想得到延伸,这才是“朕知道了”火爆的真正原因。

反观我们现在做的一些文化创意产业,过于注重经济价值,而在某种程度上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社会和文化价值,最终导致整个产业既没文化,更没创意。现在,很多人对“文化创意产业”只重视最末两字,因为只要是产业就能赚钱,不懂文化和创意好像也没关系。然而,好的文化创意产品必须是来自文化和创意。只有文化被重视了,其他方面的机会才能到来。到那个时候,任何一个创意,都有可能会变成一个产业。

分享到:
(责编:石冰心(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