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不好吃,干吗要保护?这话易惹众怒,但冷静想想,除了生态环保者对江豚的生死牵肠挂肚,又有多少人知晓,濒临消逝的“江豚的微笑”,对人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爱因斯坦曾预言:“如果蜜蜂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最多能活4年。”但问题是,江豚从数千条走向1000条、再走向500条,谁人告知公众:一者,这些年,江豚究竟因何而死、江豚之死又改变了什么?二者,说起来如此重要而亲密的“伙伴关系”,死亡事件后除了泣别——谁可问责、谁来担责?
眼见着江水混了,眼见着江豚死了,满耳都是要保护江豚的煽情之声,可是,如果没有明确的利益关联,如何说服民众在千里之外关注一条江豚的生死?“不好吃的江豚干吗要保护”,这话虽然很像“吃货”的娇蛮之声,但也真实反映出一种不可忽视的逻辑:保护江豚,请告诉公众足够的理据!须知,在好些人看来,这是一个悖谬的命题:如果江豚是好吃的,也许早就被吃干净了;但如果江豚是不能吃的,保护它的价值旨归落在何处?
这个官员的“雷语”,似乎反映了一个事实:大而无当的保护口号,何时喊进了民众的心坎?仅仅靠“一片爱心”的情绪化保护,何时能遏止江豚走向死亡的脚步?与其空泛地呼吁,不如踏踏实实地论证我们与江豚的关系,靠制度与规则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