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东方网:飞机延误岂能用暴力语言

周锦尉 

2013年07月08日10:37    来源:东方网    手机看新闻

近闻,因雷暴雨和飞机流量的控制,5日上海机场83个航班取消、240多航班延误,深夜,去临沂的三位乘客情绪激动,与地勤人员交涉时在推搡之中,挥拳打人,以至两位动手男士被警方拘留、一位女士遭罚款。

笔者网上搜索,发现因飞机延误而使用暴力语言的事件屡屡发生。近日,龙湾国际机场一名国航的女地勤人员被两名女乘客殴打,其中一名女乘客是瑞安市某小学教师。7月4日,昆明机场因天气原因而延误,发生乘客打地勤人员事件。6月29日凌晨,因为航班延误,温州机场一名国航地勤人员被延误航班的旅客打成轻微脑震荡,身上多处瘀伤。去年8月13日,广州飞往贵阳的航班,因遭遇雷雨加之流量控制而被迫延误,期间,有3名女乘客先后出手殴打地勤人员,其中一人被机场公安带走调查,等等。

如今,搭乘飞机是常事。因流量控制尤其气候原因,航班延误也在常理之中。候机时间久了,乘客会不耐烦,甚至很焦虑,可以理解,有时情绪激动亦难免,但向机场地勤人员询问情况、与之交涉时,须按照规则进行,千万避免用暴力语言。

一段时间来,国际媒体说到中国人的心态,有“变得有些焦躁”的感觉。韩国《文化日报》说,“慢慢的”曾经是中国人的一种“支撑”,从愚公移山到万里长城,但如今,在表达情绪最方便的微博上,“抱怨”成为主题曲。法国媒体说,如此多人口和如此辽阔国土本身是个无法回避的大问题,但很少有中国人耐心听懂一份具有怎么办的计划书,“不耐烦地高吼几声”,斥认真研究者是“脑残”。英国不少记者有“中国人变急了”的感觉,英《每日电讯报》网页被输入“中国人”、“急躁”关键词,弹出几千条新闻。环球时报将之概括为:“用欧美标准要求社会,对现实问题缺少容忍”。我国的学者说,中国人患有一种“价值观焦虑症”,国人遇到什么纠纷,就对人“急”,缺少一种包容、宽容的心态。

人活在世上,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做个有道德的人,平和与从容,是起码的风度和品性。道德涵义的简要之点,即在与他人“打交道”时,需要据理力争,但也须宽容别人,有什么利益矛盾,自我退让一点,小事不必“较真”。有事时,“较真”了,可能双方“骑虎难下”;“一时性气”,可能步入“悬崖”。而且,因气候异常的原因发生的延误,机场方面也是无奈,气候不到一定的指标,强行起飞会危及航行的安全,这是一种常识。

当然,机场管理、飞机调配中的因素,是机场方面须加强的事儿,“正点”是航空公司的第一质量的反应。千方百计争取“正点起飞”,是航空公司的职业追求和职业“操守”。我观察,如文中例举的延误而发生的纠纷,机场方面是没有责任的。当然,考虑到误机乘客的心理焦急,地勤工作人员的态度尽量更为和善,解释更为细致,机场提供的其他条件更为人性化,如误机等候时段餐饮料的供应,转机、转高铁、退票事项的便捷,也是航空地勤方面须加强的。如此,我们方能形成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分享到:
(责编:齐贺、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