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北京晨报:“脑残”流行,华人思维产生特殊语言

石毓智

2013年07月08日09:16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华人的思维特点之一就是追求大一统,由此而产生一系列有趣的词语,这些都是其他语言没有的表达。通过这些词语,既学习了语文,又了解了华人的特点,一举两得。

可以从高频词中看出大众的思维特点和价值取向。有一组词就像雾霾那样,每个人都逃离不开的,那就是“脑残”、“白痴”、“神经病”,要么自己用来骂别人,要么被别人骂。它们不光在日常交际中常用,而且大场合也常见。元宵晚会上郭德纲的相声就玩“脑残片”的包袱。不光普通百姓常说,大人物也青睐它们,著名导演冯小刚就骂那些自称“屌丝”者“脑残”。

当人们觉得别人的意见跟自己的不一样,或者发现别人做的事自己一下子无法接受,就会慷慨地毫不犹豫地把这几个词送给对方。诊断的程序是,首先琢磨对方的脑子是不是受到了损伤(脑残),出了毛病(精神病),缺什么东西(少根筋,不够数,二百五、二了)。结果造成了汉语这方面的词汇特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人们还常从“吃”上找病因。如果发现别人做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认为多此一举,就会在对方饮食上找答案。最常见的说法是“吃饱了撑得”,即饮食过度造成的脑子缺血现象,从而致使思维不清。

上述这种现象,都跟中国人倾向于“尚同思维”密切相关,因此看不管任何与自己思维习惯不一样的东西,很难接受与自己成见不一致的观点。这一点与美国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人的日常交际中,从来听不到“精神病”这种词汇,相反,他们喜欢用“发疯、疯狂(crazy)”、“酷(cool)”来描述与自己不一样的言行,而且这两个词汇都带有鼓励、肯定的意思。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英语中的crazy(疯狂)一词。它原来只用于人们的日常言行,指大胆冒险的意思,现在则扩展到学术场合,形容某个观点新奇有创意,都带有鼓励的性质。冒险精神也是科学发现的素质,总是追求四平八稳,处处温吞水,不可能会有大的科学发现。

社会上的“脑科专家”少一点儿,人们的思维就会活跃一些,创造力就会高一点儿。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