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英名不朽

王 莉

2013年07月07日05:16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朝鲜平安南道成川郡朔仓里。青山隐隐,碧绿的沸流江水潺潺流过。这个安静普通的小山村,在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心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61年前,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永远刻在了这里。

  他来自中国资水江畔,牺牲在朝鲜无名河间。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1岁。他是罗盛教!

  前不久,我们在朝鲜《劳动新闻》哲宇同志陪同下,来到了朔仓里。我们首先去罗盛教烈士墓祭拜,带我们去的是墓地管理员、62岁的江仁德。他在这里看护罗盛教墓地有十来年了。

  问起罗盛教当年救人牺牲的地点,江仁德指着旁边一条河说,“这里是沸流江的上游,当年罗盛教就是在这里救人牺牲的。这条河本来没有名字,罗盛教牺牲后,这里被命名为罗盛教河。河对岸的那座山被命名为罗盛教山。”

  青山不语,碧水静流。当年几乎被炮弹炸平了的山间,如今放眼望去,已是一片绿油油的草木。罗盛教山,罗盛教河,罗盛教用生命赋予了它们沉甸甸的名字。

  我在河边久久徘徊,想象着1952年1月2日那天的情景:清晨,河上结了冰,孩子们蹲在小耙犁上滑冰,享受着战火中片刻的欢乐。突然,那个叫崔(王莹)的孩子掉进了冰窟窿,眼看着就没了顶。正在附近的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一见这场景,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就跳下河救人。数九寒天,河水冰冷刺骨,冒着零下20多度的低温,罗盛教奋力把孩子托出了水面,自己却再也没有力气上来……

  罗盛教是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只有21岁,但他那纵身一跃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芒,永远值得人们追忆和怀念。

  我们顺山拾级而上,很快就看到了罗盛教烈士墓。墓上立有纪念碑,碑身高约7.5米,底座直径约5米。纪念碑正面是金日成主席的亲笔中文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下方则镶有罗盛教烈士的半身浮雕铜像和刻着“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烈士之墓”字样,纪念碑侧面分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和政治部联合题词:“光辉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同志永垂不朽”和罗盛教烈士生前所在师的悼词。纪念碑背面则用朝鲜文刻着“1952年3月30日建立,1983年5月27日改建”的字样。

  罗盛教墓地旁边十几米处就是罗盛教亭。亭子高约6米,木结构,双层。纪念亭的立柱上刻有“罗盛教山吐放国际主义之光”和“罗盛教河灌溉中朝友谊之花”。 

  离开陵园,我们前往罗盛教中学。这所学校原来叫朔仓中学,建于1945年。最初只有小学,后来,小学和中学合在一起。朝鲜战争时期,学校曾被敌机炸塌,罗盛教和志愿军曾帮助修复。崔也曾在该校学习过。2011年,朝鲜将该校命名为罗盛教中学。同年,该校的小学部还与罗盛教的母校、中国湖南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结成了友好学校。2013年4月1日,罗盛教中学更名为罗盛教高级中学。

  金慧尹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办公室墙上都是展板,记载了罗盛教烈士生平、中朝友好往来以及学校沿革、交流情况,等等。金校长告诉我,每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纪念日那天,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都会去罗盛教烈士墓地祭扫。

  多少年来,罗盛教的名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1953年12月,24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战士史元厚在朝鲜平安南道安州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赵元弘而壮烈牺牲。作家杨朔曾写下《中国人民的良心》一文,纪念的就是这位罗盛教式的国际主义战士。

  1952年11月,在支援上甘岭战斗中抬担架的朝鲜农民朴在根,在敌机袭击下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志愿军伤员的安全,被誉为“朝鲜人民的罗盛教”。 

  1993年6月20日,参加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朝中方面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的参谋金德福上校、工作人员王庆社少校和司机张立武,在朝鲜开城市郊礼成江中救起了两名落水朝鲜女孩,朝鲜群众称他们是:“活着的罗盛教”……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但61年前,那个在数九寒天里向着冰河义无反顾纵身跃下的年轻身影,却从未走远,直到今天依然震撼人们的心灵。罗盛教,这个熠熠闪光的名字,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 人民日报 》( 2013年07月07日 07 版)
分享到:
(责编:刘军涛)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