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每日电讯:“寅吃卯粮”,透支总有埋单时

刘丽娜

2013年07月03日13:5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好望角

莎士比亚曾言,语言是有魔力的,话一经说出,它就有了灵魂。

回顾全球金融危机5年来的历程,从某种程度上,是语言或曰观念在引领着世界经济的政策取向。从危机爆发后的“财政刺激”,到其后两年左右开始倡导“财政整顿”,再到近期权威机构与实力派人物再度呼吁刺激政策,世界经济中的思想引领者坦承,这次危机给人的教训更重要是在观念。不过,在当前不顾债务,又要增加支出来推动增长的普遍呼声中,“量入为出”的观念才更显可贵。

最近,在世界经济学界就爆发了一场思想论战,哈佛大学的两位知名教授卡门·莱因哈特与肯尼思·罗格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首席经济学家)一直警告发达国家债务危机的理论受到攻击。批驳者抓住两位学者在一项关键数据上的差错,希望借以击碎“高债务导致低增长”的理论基础。

数据差错诚然不容否认,但不同国家对于债务有不同耐受度,不可一概而论。像美国等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其债务耐受度就高,因其转嫁危机的手段多,成本低。而另外一些国家,如希腊、塞浦路斯等,其公债占GDP的比例远低于美国、日本,但却足以造成国家破产和违约。整体而论,“高债无忧”注定是危险的观念。

众所周知,近日再度陷入衰退的一些欧洲国家,如法国,以及目前看起来复苏情况相对较好的美国,前期的麻烦都源自“寅吃卯粮”的过度透支。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其透支未来的福利制度,重归财政纪律,其经济肌体很难真正修复。壮士断腕,过程注定痛苦。然而,这些国家的决策者却囿于政治压力,希望以更多债务走出债务危机。

财政不够,货币来凑。在增长不力、财政拮据的背景下,货币政策被寄予更大期望。这也正是近期全球中央银行新一轮大宽松行动的逻辑结果。

以债养债,总有临界之时;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应树立审慎的财政观念。当然,量入为出并不等同于赚一百,只花九十,适当的赤字对一国经济也有其益处。只是,不能忽视的是,负债和财政赤字比例总有限度,要视不同经济肌体的健康程度而定。

反观中国,也有日益突出的地方债难题,调结构促发展更需量入为出,稳扎稳打。这恰恰是近年来欧洲人给我们的重要警示。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