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金台随感:电视节目的过程与结果

          

周云龙

2013年06月29日05:40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作为新闻从业者,常常要面对不同的人群,解答同样的问题,当然都是有关电视节目的那些事。

  有人问:某某嘉宾台下看上去挺年轻的,到了电视上怎么那么显老?答曰:可能是灯光的问题,可能是化妆的问题……电视是个“系统工程”。

  有人问:你们制作的那档益智节目不错,但是有的题目太弱智了,低幼化的选择题。答曰:电视是个开放的平台,文化程度越低,对电视的依赖程度可能越高,所以,题目不能太难,难了,好多人不愿意参加。文化程度高的,可能更喜欢看军事片、纪录片吧。

  有人问:嘉宾在节目里怎么有时不说话,像个摆设?答曰:我们是直播节目,主持和嘉宾都难免有点紧张,怕出错,放不开。

  我一一解释,最后得到的回复往往是:哦,原来如此,你不说还真不知道。

  是的,我不说他们当然不会知道节目背后的东西,不会知道有些节目为什么不好看,他们一般也不可能追问节目不好看的原因,那是少数电视研究者的事。大多数观众只会直接拿起遥控器,调到他满意的节目为止。那么,当我解释了不好看的原因后,他们就会选择这个节目吗?不会,他最多扫视一眼、停留片刻,如果觉得不好看或者看上去不对胃口,绝不会强迫自己继续看。

  有人描述市场经济时代的一个现象是:只认结果,不认过程。其实,人们不是“不看过程”,而是深知“没有好的过程,一般不会有好的结果”。而受众对电视频道(节目)的选择,似乎更为残酷,最终呈现出来的节目不好看就不看,不管这当中你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受众也不可能去看制作过程或背景,不可能去听从业者对过程的解释。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都有互动交往,交往的内核是思想的交流、经验的分享,通过交流和沟通,消除了隔阂,增进了理解,达成了共识。可是,人在电视机前,无法与电视机直接交流,也无法与隐藏在电视节目背后的制作者即时交流,只可一厢情愿地意会,只会用遥控器做最简单的判断。正因为如此,电视从业者在制作每一档节目时,都应当考虑怎么第一时间“抓住”那些正在看这个节目的人,不让匆匆“过客”与节目失之交臂。

  于是我常想,当你坐在电视面前的时候,电视与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表面看是电视机与人的关系,实质上是电视从业者与受众的关系,复杂性在于它既不是传统的“人际关系”,又不是现代的“人机关系”。真正要做好电视,或许首先得厘清、理顺、摆正这个关系,并且不断调适。换言之,那些电视做得好的同行,必定是妥妥地处理好了电视与观众的关系。

  我们看电视时,主持人在每期节目的开头或结尾,总要习惯性地问候一句:亲爱的观众朋友……电视从业者与观众的关系,常常定位为时有记挂、心有灵犀的朋友关系。更有甚者,一些电视从业者把自己和观众定位为仆人与上帝的关系。由此,我想起电影导演冯小刚早先说过的一句话,现在的导演都口口声声地声称观众就是自己的上帝,我觉得这句话特别的虚伪。观众怎么能够成为你的上帝呢?他们只能成为你的对手。确实,电影与电视在吸引受众上有点相近:做电视,其实就是和散落在千家万户客厅里的观众较劲,成功者是要把观众的眼球引过来,把他们的心拽过来;电影则是除了把观众的眼球引过来以外,还要把他们的人拽到电影院里来,至于能不能再“把观众口袋里的钱搞到自己手里来”,就得看他们怎样各显神通了。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29日 11 版)

分享到:
(责编:苏楠、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