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社会制度的演进需要阶段、需要过程、需要耐心的话,那么面对越来越突出的留守儿童的问题,怎样对他们进行救济,怎样对他们加以保护,却是完全可以马上着手去做的。
儿童之死,社会之殇
3个儿童溺死了。6月26日13时许,江西南昌市红谷滩新区生米镇文青村,3个同胞兄妹在村口池塘旁边玩耍时溺水身亡。最大的10岁,最小的5岁。他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你会以为他们是睡着了。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了,只留下70多岁的奶奶看护。如今奶奶快要哭晕了,“仨孩子都没了,都不敢告诉他们父母,只能先骗说有一个孩子溺亡”。
这是一个沉重得让人不忍卒读的悲剧。可是每年夏天,这样的悲剧都要在我们的面前重演几次。去年,也是在江西的一个偏远小山村,五个孩子瞬间就殒命于村后的一口水塘中。当时村里甚至都找不到年轻男子去救援。留守的儿童,留守的老人,这些小山村里面,留守的有时候是孤独,有时候是悲伤。
我们可以把矛头对准监护人,质问父母为什么没尽到责任。可这样的质问其实是苍白无力的。毕竟像南京饿死女童那样吸毒完全不管孩子的父母是个例,是极少数。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选择外出打工,无非也是为了多赚点钱,可以给孩子们多买点玩具,多买几件衣服,能帮他们交上学费。没有人愿意骨肉分离,可是在他们打工的城市,并没有足够的位置能放下他们孩子的书桌。当他们出卖劳动,洒下汗水,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坚实后盾,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时,谁会注意到,他们的背后,是颤颤巍巍的老人和远离父母的儿童。
3个孩子一下子就没了,我们可以想象到父母的悲痛。这样的悲痛,我们与共。无论谁看到那张照片,都会被深深地刺痛。这样的痛,愈合起来需要久远的时间;可如何防止惨剧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却是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及时、深刻反思的。假如户籍的门槛能够放开,打工者能享受到同城待遇,他们的孩子还需要留守吗?一些类似的惨剧是不是就可以少一些?昨天的一则新闻是小城市落户限制将全面放开,惟愿这样的改革步伐快些再快些。
如果说社会制度的演进需要阶段、需要过程、需要耐心的话,那么面对越来越突出的留守儿童的问题,怎样对他们进行救济,怎样对他们加以保护,却是完全可以马上着手去做的。比如,在山村里建一所儿童乐园,让留守儿童们有一个可以嬉戏、游玩的固定空间,而不至于到处晃荡;比如,在水库、池塘等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地方设立警示牌、防护网甚至雇人看守;比如,给留守儿童开展安全意识、自我保护的教育等等,这些,当然需要财政资金的投入,可是,这些投入是不能吝惜不能节省的。
儿童溺死,首先是家庭的悲剧,可这样的悲剧屡屡发生,就是整个社会之殇。是所有成年人对儿童的亏欠。
@中国禽业:无可名状的悲痛。儿童的安全教育,生存教育,往往比知识教育更珍贵。
@曹志良:小孩还是应该跟着父母上学。要改变不让外地人就地读书和升学的制度。
@CPA李亚雄:为什么会出现留守儿童,不改变那些不给打工者应有尊严的户籍制度,全国类似惨剧还会发生。
@_Lucky_Man_:悲剧已发生,有关部门应该反思。
@糊涂虫的地盘2010:现在,爷爷奶奶也是家中的顶梁柱,他们在家付出的太多了,年龄又大,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哎!
@Paris_Black_Rose:我们不要做冷漠的看客了,呼吁正能量,从点滴做起。
@刘小诙:愿孩子一路走好。真心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
@stone_bull:看着照片中“躺着”的几个孩子,心痛得无以复加,碎了!
@l_lh:看到老人家通红的眼眶,看到孩子们就赤裸裸地睡在茶几上,真是让人心痛。愿死者安息。这意外没人想要。家长们,为了生计,很多事情无可奈何。
@筱溪游鱼:又是溺亡,一到夏天全是这种消息!!!各个城市乡村是不是该考虑从面子工程里拨点钱出来盖简单的户外泳池,配2名救生员。让长长的酷热暑假里孩子们能有个去处。年年有孩子溺亡,当官的你们就不痛心吗???
@丢丢打怪兽:愿他们在天堂安好……希望多些人关注这些留守儿童……
@小屹在旅行:年年都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希望加大相关方面的教育宣传。
@雅杰露水:泪光中反思,谁能给留守儿童一个安全的暑假?爸爸还是妈妈?可能为了生计她们都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本身就留有诸多隐患,面对留守儿童我们的社会应有更多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