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快止住舍己不救人的悲剧
23日湖北当阳:四名学生落水,两名学生搭救,最终六人死亡。此前一天,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名大学生落水,同伴施救,不幸四人溺亡。类似的悲剧,近期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我们不禁大声疾呼:快快设法止住这种悲剧。
悲伤的往事还历历在目,2012年6月,山东莱芜七名中学生溺水身亡。教育专家分析,在发生溺水的紧要关头,施救者并不知道,溺水者出于本能的反应,会把自己死死抱住,如果自己毫无经验,很可能搭上性命。
正确的施救方法早已写在教科书上,可惜没有变成学生的行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颁布实施,其中要求“学校应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目前,山东、上海等地学校纷纷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并保证每学期至少有三到四个课时的学习,其中包括防止溺水。然而,危急关头,理论没有变成有效的行动,缺少溺水急救安全演练成了最后的“死门”。
客观地讲,目前校园安全演练逐渐普及。但多见于防火和防震演练,溺水急救演练却几乎看不到。其实,实情实景演练不方便,可以模拟演练;人人参与演练有困难,可以有人演练,众人观摩,照样可以印象深刻,关键时刻学以致用。
在汶川地震中,不少学生殒命课堂。但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的2300名师生震后无一伤亡。奇迹并非有什么诀窍,主要源于校长叶志平时常组织紧急疏散演习,锲而不舍地加固校舍。这种对师生生命安全的执著,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敬仰、效仿!
一个社会问题背后,往往有法规不完善和人员不作为两个方面。减少直至避免学生溺水事故,需要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自的制度设计及相互配合,但制度完善需要时间,保护生命却不能等待。5月份以来,除上述两起事故外,在全国多地还有不少中小学生溺水身亡。当前暑假将至,尽快遏制住溺水多发的势头,要恶补安全意识和技能,更要快补溺水急救演练,尽最大努力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
新华社记者 翟永冠 吴振东
帮助弱者自立才是最好的慈善
去年,来自河南的78岁老奶奶曾玉梅,在深圳大学门口天桥摆卖自己的画作维持生计。“卖画奶奶”的故事经大学生发布后,许多网友想资助她却被婉拒,老人希望能自力更生攒钱回老家盖房子。如何让受助者有尊严地获得帮助?一家寝饰网店店主和一个创意团队独辟蹊径,聘任曾奶奶为产品设计师,将她取材于河南民间鞋面的花纹画作做成床上用品和手机外壳图案,大受欢迎。
从“卖画奶奶”到产品设计师,老奶奶曾玉梅的经历堪称传奇;而谱写传奇的核心力量,就是慈善。
一说慈善,我们就会想到捐钱捐物。对于急需帮助的弱者而言,捐钱捐物确实能够直接帮助他们在短时间解决困难、改善处境。这种慈善可称为“输血式”慈善。“输血式”慈善是可贵的,也是值得尊重与珍惜的。不过,“输血式”慈善有很大的局限性,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弱者的处境,一旦“输血”停止,他们就很可能再次陷入困境之中。
如果“输血式”慈善并非行善的最好方式;那么,最好的慈善方式又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还是先来看看“卖画奶奶”成为产品设计师后的具体收益。今年6月4日,以曾奶奶作品设计的床品开始通过淘宝接受预订,每套149元,当天即有近万名网友预订,相当于每8秒就卖出一件,每件有10元版权费将付给曾奶奶。与此同时,曾奶奶的画作《凤凰踏牡丹》在去年12月份被设计成手机外壳图案,曾奶奶能够从每一个产品中获得销售额20%的设计提成,目前该款产品已经有近万元的销售额。只要产品销售稳定,曾奶奶就能长期获得报酬。这种报酬,并非来自他人捐赠,而是曾奶奶的劳动所得。如此一来,曾奶奶就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由此可见,帮助弱者自食其力,也是行善的一种方式,这种慈善,可以算是“造血式”慈善了。这种慈善可以真正帮助弱者站立起来,让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在世界上。其次,这种慈善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弱者的自尊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这些年来,慈善在国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心怀善意的人们投身于慈善事业当中,无疑值得欣慰。但要想将慈善事业做好,仅靠一颗善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智慧与眼光。否则,不当的救助很可能导致受助者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最终妨碍他们自身的成长与发展,令他们终身摆脱不了弱者的身份。
要想让弱者真正摆脱困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自食其力,曾奶奶的经历就很有说服力。事实上,帮助弱者自立的慈善,才是最好的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