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是一些人对“拼爹就业”现象的总结。我国今年高校毕业生达到创纪录的699万,恰逢经济增速放缓,在“最难就业年”的背景下,“拼爹就业”更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拼爹就业”被曝光的例子不少,但相对于整个高校毕业生群体仍然微乎其微。即便如此,其影响不容小觑。如果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的起点——就业机会不公平,未来何谈公平?
在所有“萝卜招聘”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拼爹就业”最令公众不满,危害也最大:对国家,它有损政府公信力;对社会,它阻碍阶层流动;对个人,它将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招聘用人公开、透明是消除“拼爹”现象的重要手段。国家公务员考试正是因为基本做到了“三公开”,“拼爹就业”的丑闻在这一层面才鲜有耳闻。
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6769元,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8752元,前者是后者的近2倍。
除了收入差距,体制内单位在职业稳定性、社会保障、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社会地位等方面优势明显,数百大学生争抢一个城管或环卫岗位即为佐证。
希望子女衣食无忧、事业有成是为人父母的心愿。因此,要想消除“拼爹就业”,应当缩小体制内外、行业、地域的差距,否则即使毕业生不愿“拼爹”,家长也会主动“爹拼”。
如果拼搏不如“拼爹”,注定会损伤年轻人对“中国梦”的信念。谁也无法保证每个高校毕业生都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但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让他们在追寻梦想的新起点上机会更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