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新京报:“太空一课”是一堂全民公开课

2013年06月21日08:32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 社论

  “太空课”激发更多人对航天、对科学的兴趣;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均应想方设法呵护每一个孩子心中的科学梦、太空梦。

  “大家好!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主讲。”昨天上午,当神舟十号女航天员王亚平从距离地球300多公里的外太空传来音画时,相信很多孩子对这节课都充满了兴趣。

  王亚平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太空教师”。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是美国宇航员、出身中学教师的女性芭芭拉·摩根。2007年8月14日,摩根终于圆了自己的“太空授课”梦。那一刻,曾经让全世界热爱科学的人目不转睛。

  昨天,这堂太空课不只是属于学生的,也堪称一堂“全民公开课”。

  王亚平以及另外两名宇航员的“太空一课”,通过电视和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也吸引了很多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关注。这在网络上,也是昨天最热门的话题。这样一堂课让很多人直观体验了太空的魅力,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星空和大地、航天和民众,距离并不遥远。

  多年以来,尽管中国科技发展十分迅速,特别是在外太空探索、深海探测等方面,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毋庸讳言,在很多民众眼中,这些高科技的研究远离自己的生活,对之不感兴趣,甚至不理解国家如此投入的意义。

  与此相关联的,是国民科学素养状况的不容乐观。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仅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这样的数据令人汗颜。一个社会的文明与发展,显然离不开民众整体科学素养的提升。

  让科学的魅力感染更多的孩子、触动更多的成人,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教育,也要用好“太空一课”这种“特效药”。相信昨天“太空一课”展现出的神奇,会在很多孩子心中种下太空梦、科技梦的幼芽,如遇到合适的契机,定会有喜人的收获。

  当然,昨天也有很多人想到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担心那些孩子们可能没有条件上这样一节特殊的“太空课”。即便上了,也可能受制于贫穷、师资力量薄弱,而难以实现他们心中的梦想。所以,这样的一堂“全民公开课”的社会学意义,还有另外的价值指向——无论是社会还是政府,均应想方设法呵护每一个孩子心中的科学梦、太空梦。这既需要继续实现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也需要大家负起更多的责任。

  “太空一课”已经结束。如王亚平所言,“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更多人找到、坚持一个科学探索的梦想,而社会与政府又为实现这些梦想提供支持和保障,那么,无论是在遥远的天空还是脚下的大地,我们都能创造和收获更多的美好与幸福。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