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与创新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里说的“卞哥”,是指英特尔副总裁兼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总经理卞成刚。
2004年开工建设的成都公司,是英特尔的芯片封装测试厂。从投产至今,该公司一直以英特尔最新的封装技术生产最新的产品,所生产的芯片累计超过13亿颗,为一半的全球笔记本电脑中提供了“成都智造”。 2012年,该公司摘得英特尔内部最高奖——“英特尔全球质量奖”。
前不久笔者到英特尔成都公司参观,有两点留下深刻印象。印象之一,是感受明显的平等理念:在这里,员工都称40多岁的卞成刚为“卞哥”;在3000多人的餐厅里,“卞哥”和大家一样排长队打饭,然后随意找个地方,与员工一起就餐,边吃边聊、有说有笑……
印象之二,是该公司随处可见的创新亮点:走廊里的油菜花风景照,不是一张“平铺直叙”的长照片,而是由十多幅折叠成三角的照片片段拼接而成;几位年轻工程师用合金材料取代镀金材料,发明了一种新型的测试针,一年就为英特尔的全球工厂节省成本1400万元……
“我个人认为,平等与创新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英特尔工作了20多年的卞成刚告诉笔者,作为一家靠创新起家、凭创新发展的企业,英特尔从创立之初就非常注意营造平等的工作氛围:无论是英特尔美国总部还是在其他国家的分公司,每位领导的办公室都是一样的格子间;不管是在英特尔的研究院还是生产工厂,很少能看到等级观念的影子,自由讨论甚至激烈辩论是家常便饭。“如果说创新是英特尔的基因,平等就是英特尔的血液。”
卞成刚的话,让笔者想到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在这块科研体制改革的试验田里,大家把所长王晓东叫“王博士”,或者直呼其名;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科学大腕到所里做报告,不管是实验室主任还是研究生,大家是随便坐,从不“论资排位”……王晓东坦言,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之所以能在国际生命科学界迅速崛起,与这种平等、民主的学术氛围密不可分。
在很大程度上,创新就是对前辈、对权威的挑战乃至否定。可以想象,高校院所也好、企业工厂也罢,如果等级森严、一言堂盛行,富有创新活力的年轻人都惟命是从、俯首帖耳,创新火花如何迸发,创新思想怎能涌流?
坚持学术面前、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也是包括钱学森在内的老一辈科学家所一贯倡导的。为打破按资排辈,形成民主、平等的学术环境,他常常是身体力行。1978年,钱学森与山西科委的张沁文合作撰写科普文稿《农业系统工程》,张沁文让他署名在前,但他坚持把自己的名字署在后面。
理解平等和创新之间的关系,究竟有多重要?这可以用1996年7月钱学森的一番话来作答:
“我从前在中国科协工作过几年,感到学术不够民主,教授、权威压制得很厉害。我在科协会上讲过不止一次,但还是解决不了。这是科学向前发展的大问题。”
《 人民日报 》( 2013年06月17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