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这一职业将不再是终身制。近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要打破教师的铁饭碗,实行五年一注册。(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10版)
教师资格打破终身制,去年就有改革信号。根据去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要求,要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并修订《教师资格条例》,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实际上,在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上,上海北京已走在前列,比如上海中小学教师2012年起,只有连续注册5次,即任职25年以上,才可免注册。
破除教师资格终身制,是以加强审批频率的方式,确立对教师教学资格的常态化审查。应该说,教师身份走向职业化之后,加强师资考核是必要的,尤其在性侵案件频发的语境下,通过师资审核对教师队伍予以净化,也是保护儿童的题中之义。所以能看到,教育部在确立五年一审的考核机制同时,将配套师德考核评价规定,为师德画出红线。师德考核如何操作,五年一审是否行之有效,这些问题可能争议尚存,但在政策上将师资考察朝更加全面、更加常态化方向改革,足以说明,在现行的教育激励和淘汰机制下,教师教学资格问题确实到了必须重视的时候。
关于打破教育资格终身制,以往讨论足够充分,支持者有,反对者亦不乏,双方其实都着眼于怎样建立一套有效的引导机制,让教师全身心服务于教书育人。抓住这点便可发现,教师资格审核方式固然应该优化,但它绝非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传统的终身制下教师教学功利化、缺乏压力感等,根源在于整个教育体系下教学理念不合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初衷,如果是想进一步强化教师在分数教育上的技巧,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就算审核频率增加了,教师还是很难回归理想角色。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资格的审核内容是什么。理论上,确立一套合理化的教师评价机制并不难,但这套机制能否起作用,另当别论。即便确立了一套涵盖师德的无所不包的考核架构,评价机制还是会层层分解,成为一种可量化的模型,在分数上量化,在录取率上量化,在国内、国际竞赛成绩上量化,以功利化的教学成绩评定教师的教学能力。这倒不是因为评价机制不够合理,而是高考是核心指挥棒,围绕高考形成唯分数论、唯录取率等种种教学倾向。不仅教师的教学瞄准了分数,学生如此,教育部门也是把上名校当做核心的教育政绩。在这种教育生态下,五年一审能否让教师给自己再定位,让教师真正从教学规律来展开教学,结论自然存疑。
师资审查在频率上和内容上的变更,可以说是整个教育制度下的微改革,如果改的到位,如果能够真正打破传统的教育观,打破功利化的教师评价体系,从制度上对教师的素质教育理念形成激励,这种微改革确实也可成为革新功利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教师资格终身制完全打破之前,先要厘清一个常识,改革教师资格考核机制,是在整个教育体制的制度背景下进行,也是为这个教育体制服务,资格审查的变更,绝不仅仅是要淘汰那些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甚至有非法之念的教师,更是要通过教师角色的复归,来倒逼整个教育体制下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的合理复归。从这个角度审视打破教师终身制问题,或许比单纯探讨改革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