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观察
重大外事报道的花絮化、细节化、“非官样文章化”,是国际媒体间的惯例,也是政治和政治报道的常态。中国如今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需用“国际语言”和别人交流、沟通,媒体的报道也应与时俱进,用上符合潮流和国际政治报道常态的“国际报道语言”。
自3月就职以来,习近平、李克强相继对多个国家进行了访问,其中既有高规格、重礼仪的国事访问,也有不拘形式、“不打领带”的加州“习奥会”非正式会谈。
中国领导人外事活动报道,素来是国内媒体报道的重点,版面分量之重,报道力度之大,是国内读者早已习惯了的。但与以往相比,近期针对习、李出访的报道,却有着与以往不同的微妙变化。
具体地说,就是不仅仅是仪式、程式性报道,细节、花絮性的报道多了;“官样文章”比例小了,生动、活泼的文章多了;死盯住两国领导人间握手、国宴、公式会谈的文字少了,关注非程序性话题和更丰富层面、内容的笔墨多了。
诸如习近平与夫人彭丽媛的“恩爱情侣色”,习近平摘下一串咖啡花请彭丽媛闻花香的细节,都为民众津津乐道。此外,媒体围绕外事活动本身的常识性报道,比如“国礼”的赠送与保管,比如不同外事活动的差异,给民众上了一堂“外交”课。
其实,国与国之间、国与国领导人之间的礼仪、程序,是外交舞台上必不可少的“规定动作”,给予适当关注和报道是理所当然的。但正因其系程序化、礼仪化的东西,繁琐、拘束、雷同是免不了的,一次两次报道,普通读者还愿意看,次数多了则不免刊、写者老生常谈,读者兴趣下降。
改革开放之前、之初,中国领导人的外事活动密度不大,范围不广,普通中国人更罕有出国拓眼界、长见识的机会,曾几何时电影院正片前插播、反映领导人出访的“新闻剪报”也能吸引人们认真观看,外国贵宾车队经过大街,也会有许多人特意赶去围观,在那个时代,媒体外事报道集中于大场面、“硬内容”官样文章,是可以理解的。
如今情况有了变化。中国民众当然并非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注外面的世界,也并非对重大外事访问不感兴趣,他们所不悦的,仅是老一套的官样文章,因为这样的“八股”语句繁琐陈旧,叙述的场景、事件重复无新意,更缺乏公众最感兴趣、最需要了解的多层面、多角度观察,和更多生动、直观信息。
重大外事报道的花絮化、细节化、“非官样文章化”,是国际媒体间的惯例,也是政治和政治报道的常态。中国如今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在国际舞台上需用“国际语言”和别人交流、沟通,媒体的报道自也应与时俱进,用上符合潮流和国际政治报道常态的“国际报道语言”。
此次在加州“阳光之乡”举行的“习奥会”,以“不打领带”、不拘礼仪,而更重视沟通实效的形式,令中外人士耳目一新,也给各国观察家留下深刻印象,中美两国民众显然也对这种新颖的双边领导人交流形式感到有趣、新奇和满意。两位领导人的领带都可以解掉,国内媒体对领导人外交的报道,其实不必篇篇都“打着领带”,一本正经。
□陈在田(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