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勇
急救车也有山寨货,你可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在讲笑话,最近,温州的林女士就碰上了一辆这样的山寨急救车。
因丈夫需转院,林女士拨通了温州120急救中心的固定电话,但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辆山寨急救车,不仅没能帮患者转院,反而还因设备不足和操作不当加重了患者病情。这辆山寨急救车并无接转急救病人的资质,它之所以能接到“急救业务”,是因为120急救中心有人给车主发信息,而每接一单“业务”,发信息的人就能拿到转院护送费20%的提成。
没有合格的急救和护送设备、没有专业的跟车医生,这样的山寨急救车,用谋财害命来形容,毫不过分。更令人愤慨的是,出了这种草菅人命的事情,山寨急救车所属的温州华侨骨伤医院却丝毫不当回事——在记者问及该院是否缺少管理设备和员工的办法时,医院副院长吕爱莲甚至笑着回答记者,这不是冷血是什么?
出了问题,山寨急救车的隶属医院自然逃不了干系,但最恐怖的,还不是这家医院,而是靠“转包急救业务”牟利的温州120急救中心——如果“120”这个与救死扶伤关系最密切的数字都仅仅代表了一笔业务、一笔收入,那患者的生命还能有什么依靠?人们对120怀有下意识的信任,不仅在于它应该以救死扶伤为己任,更因为它是政府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120急救服务也能转包牟利,那请问,患者还能相信什么?生命在金钱面前,还有什么份量?
从林女士的遭遇来看,温州山寨急救车的存在已非一日,数量也极有可能不止这一辆,转包急救业务的隐形产业链也已经比较“成熟”。深入病灶,才有治愈疾病的可能,就温州的山寨急救车事件而言,病灶显然不是华侨骨伤医院为赚钱不择手段,而在于急救体系本身存在漏洞和偏差。首先,现有的120急救服务已经越来越向钱靠拢,已经越来越偏离政府急救服务的公益性。“患者不交钱急救车掉头就走”这样的新闻我们已经听得不少,此次的山寨急救车事件,同样也是利益作祟——从温州到杭州,转院一次的费用是4000元,这哪里还像是公益性质的急救,已经完全是一笔有赚头的生意。如果不是急救和护送费用这么高,山寨急救车怎会有转接业务牟利的空间,急救中心又怎么会想到转包?当然有人会说,现在各地急救车数量都很少,为了急救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利用,适当收费也是应该的。这其实又是一个误区,既然急救是政府应该提供的医疗服务,它就应该远离金钱利益,急救车不够,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投入,而不是任由急救中心有意或图省事地“外包急救业务”。如果不能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如果不能认清急救的公共医疗服务特性,即便对温州的山寨急救车事件做出再严厉的处罚,都无法将急救从“市场化”的泥潭中拉出来。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