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西安晚报:急救车乱象源于管理失位

房清江

2013年06月14日09:15    来源:西安晚报    手机看新闻

拨打正规急救电话,却来了一辆假冒120急救车。近日,一次未能成功的转院,造成温州市民黄先生命悬一线。救护车为什么成了“送命车”,这里面引出重重黑幕:急救中心在“倒卖”危重病人?经查,“山寨急救车”隶属温州华侨骨伤医院,该院副院长吕爱莲在接受采访时笑答:我们是缺,缺管理。(6月13日《北京晨报》)

“山寨急救车”惹祸不是一天两天,譬如有报道显示,个案中的温州“山寨急救车”就多达40多辆。这么多的“山寨急救车”游离在正规渠道之外,并且屡禁不止,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急救作为公共资源的供给,已然不能满足医疗急救服务的需求;二是急救的特殊,救人如救火,保命“不差钱”,使得急救车成为非法牟利的产业链条。比如,个案中4000元从温州到杭州的转院费,自然是一笔不菲的收益,不免上人垂涎欲滴。相类似送个病人出院几十公里动辄上千元的,在媒体报道中屡见不鲜。

“山寨急救车”乱象丛生并不是偶然,它是医疗急救服务布局与管理失位的外在症状。目前,120急救中心在很多地方都仅仅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存在,救护车、急救医疗人员都归属于各具体医疗机构,有的甚至还把急救中心设在一些大的医院,而一些医院出于成本的考虑,甚至将急救车与救护服务外包给内属部门或者个人。如此格局下,一方面正规的急救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另一方面急救的医疗服务无法根据医疗的需求,得到同步的投入和建设,因而使得一些需求,转而投向了非法的渠道。

具体到个案,其实就是一个鲜活的负面样本。提供转院信息的是120信息中心,提供车辆的则是华侨骨伤医院,操作呼吸机由司机“客串”,随车服务的医护人员则是中山医院的一名肛肠科医生。如此的“山寨”,不过是为着谋利目的,各方跑场的临时拼凑,其存在的隐患自然跟“非法行医”没啥区别,其摊上事儿有其必然性。

“山寨急救车”行驶在医疗急救服务机制的真空地带。医疗急救服务到底是公益化还是市场化,一直都缺少准确的定位,如何配置资源健全机制难有依据。事实上,不管是公益化还是市场化,都应当统一运营和管理,而不是让服务在正规的渠道之外“体外循环”、禁而难止。由于急救服务有相对的垄断性,且对人员设备的要求很特殊,坚持适度的公益性有利于保证患者最根本的权益。

因此,对于“120”的布局,更宜实行资源归口所有、统一调度管理,一方面是政府应加大对急救中心的投入,调配能够满足区域内接收急救患者和危重转院病人的车辆、设备和专业医护人员,实行派驻医院制度;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放开病人出院送护服务市场,将其纳入“120”的体系,作为弥补医疗急救公益不足的部分,把关资质,保证其适度的营利,并对其承担公益职能的业务,给予一定的补贴。此外,在立法层面上也应确立不具资质“山寨急救车”非法运营的性质,比如,可比照“非法行医”追究民事和刑事责任等。只有疏堵并举,才可能让急救车的“山寨”遁迹于无形。

分享到:
(责编:齐贺、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