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京华时报:运动员退役安置何时“职业化”

2013年06月06日09:26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女篮国手苗立杰微博“放炮”,让运动员退役安置这一老生常谈再度成为焦点话题。当荣耀光环遭遇现实残酷,退役运动员出路又在何方,还得从完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和退役保障体系中寻找答案。

作为现役中国女篮的功勋球员,苗立杰算得上身处我国体育人才金字塔尖的佼佼者。然而这位32岁的老将如今却因未得到承诺的待遇而在微博上吐槽地方体育部门。作为当事者,苗立杰直言:“我不是哭穷,也不是要待遇,只是让大家关注弱势群体,很多运动员需要得到保障。”

当前,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就业安置和伤残保障等长远性、根本性问题还没能得到系统解决。聚光灯下,有邓亚萍、李宁、姚明这样成功转型的光鲜代表,也有张尚武、邹春兰式的极端案例。对于“拿青春赌明天”的职业运动员来说,到了运动生涯后期,不得不为自己退役后的生活早作打算。

长期以来,“体教分离”式的专业化集中封闭训练体制,客观上导致大多数运动员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和谋生技能,从而丧失了自主择业的能力。因此,无论从人文关怀还是基本保障角度,主管部门都有一定义务,积极创造渠道解决大多数运动员就业难题。

与此同时,体育主管部门在安置退役运动员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掣肘。例如,在当下“赛而优则仕”似成惯例的背景下,运动员退役火速“当官”的操作如何与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有关制度相匹配?这一点在此前某地“奥运冠军集体当官”事件中就曾引发不小争议,值得反思。

解决问题之策,一方面是在法规制度、运行机构、资金等多方面健全和完善运动员退役保障体系,让退役运动员安置有更明确的解决途径和规范。另一方面,加快“体教结合”,摆脱重训练轻学习的惯例,保证运动员接受系统教育、全面发展,让职业运动员更加职业化,退役后不再需要“包分配”。毕竟体育本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牌永远不应是体育的唯一目标。

摘编自新华社6月5日电文/高星、邹大鹏

分享到:
(责编:张宏、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