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征:村子发展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带头人的能力。其实,这只是一个微观层面的表象。
因为资源、资金的普遍匮乏,人的因素在农村才会格外突出。有资源的地方,偶尔也能吸引来资金,但如果领头人缺乏远见,用不好手头的资金资源,未必能实现持续发展。
从现实发展路径来看,能人治村无疑能带来不少正效应;而从制度供应的层面看,能人治村无法成为普遍选择。
尧治河村的成功,显然不只是能人村长和金融扶持联手导演的。二者联姻迈出第一步,就是基于矿产资源对资金的吸附性。当然,能人村长因势利导说服村民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每做大一个产业就尝试发掘新的产业,每一步都踩准金融资本的兴奋点,才让一个小山村有机会发展出磷矿、水电、旅游、酒业等多条产业链。
和大多数农村不同的是,进入尧治河村的金融资本,一开始就避开了非生产性领域。有了远景回报,加上能人的替代信用和一些政策因素,灰姑娘版的“金融资本下乡记”才得以上演。
实际上,如果不能跳出农业和非生产性项目,农村金融根本无法和城市工商金融竞争资金。如果只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农村资金补贴城市的“以弱补强”格局就会持续下去。只有跳出市场逻辑,在金融部门之外对农村进行更多有益的制度安排,彻底改变资金流向,尧治河式的新农村才会成为城镇化之外的可行选择。
《 人民日报 》( 2013年05月31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