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核心阅读
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人体,中央无疑是心脏、大脑,基层则是遍布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而广大基层干部就承担了微循环的工作。
我国幅员辽阔,基层组织庞大,基层干部数量众多。他们身处一线,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石,是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力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力量,自然为社会各方面所关注。
打开网络,我们不难发现,基层干部群体被误读、被污名化,正在成为一个值得警惕的倾向。虽然这种倾向与现实不符,但其负面的影响不容轻忽。
基层干部被误读的程度几何?焦虑程度几何?他们心中的希冀是什么?……为准确把握基层干部的生存状态,还原基层干部的真实形象,本报组成调研组前往贵州、河南、山东和上海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委托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联合多家媒体,做了“基层干部形象被误读,您怎么看”的问卷调查。
调查说明
调查时间:2013年4月28日—2013年5月13日。
调查方法:(1)网络问卷调查。人民论坛网、搜狐网、人民论坛官方微博等平台进行网络问卷调查。(2)书面问卷调查。通过人民论坛全国调研网点,重点在浙江、江西、山东、宁夏、广东、北京、天津、江苏、湖北发放书面调查问卷。(3)面访、电话访谈、电子邮件采访等。
样本总数: 11196人。
样本分布:(1)参与网友6096人;(2)发放书面问卷5500份,回收有效问卷5100份,其中参与的基层干部1800人、普通群众3300人。
计算方法:百分比计算按照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数;书面问卷中,干部群体和一般群众的权重为4∶6。
调查结果:误读程度:超过半数的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当前社会对其存在普遍误读,超过六成的基层干部认为被“低估了”;焦虑程度:七成基层干部焦虑“社会舆论不公平不公正”,超过八成认为基层干部“考核名目众多,工作压力大,目标很难完成”、“待遇低”;真实状态:“晋升空间小”(49.33%)、“工作条件差”(42%)、“焦虑情绪重”(31.33%)、“发展压力大”(30.67%)、“培训机会缺”(29.67%);所想所盼:100%的基层干部认为重塑自身形象应“加强学习和培训”。
1.
基层干部形象被误读,程度几何?
超过半数的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当前社会对其存在普遍误读;超过六成的基层干部认为被“低估了”;“个别基层干部的贪腐行为”最影响基层干部的形象
在采访中,基层干部的无奈感和委屈感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现在大家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我们,带着偏见‘误读’我们?”那么,基层干部形象被误读的程度几何?调查数据显示,有54.44%的基层干部认为当前社会上对他们误读、误解甚至丑化的情况“普遍”,有20%的群众认为“普遍”,只有15.75%的网友选择“普遍”。
“您认为社会舆论对基层干部群体的印象如何?”60.67%的基层干部和43.67%的群众认为“低估了,过于负面”;45.28%的网友则认为“高估了,过于正面”。
“就您的观察和接触,如果以5分为最高分,1分为最低分,总体而言,您给基层干部群体打多少分?”只有19.17%的基层干部和13%的群众打5分,50.56%的基层干部和23%的群众打4分,打1、2分的基层干部为0,而打1、2分的网友则超过半数。
由以上数据可知,超过半数的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当前社会上对其存在普遍误读,但只有两成的群众认为基层干部被误读;超过六成的基层干部认为社会舆论低估了他们的群体印象,但只有四成群众这么认为;近七成基层干部给自身群体打4、5分,但只有三成受访群众给基层干部群体打这么高的分数,超半数网友给基层干部打1、2分。比较而言,基层干部对自身形象的评估大大高于群众、网友,很多受访基层干部对记者强调:“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亲身接触的群众都对我们很支持、理解;而在网络上,素不相识的网友对我过于苛责,甚至恶语相加。”
为什么对基层干部群体的总体印象,基层干部、群众和网络问卷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在记者调查采访中,有专家表示,在网络拟态环境中,情感认同往往会取代理性论辩,通过网络新闻了解基层干部生态的网民更容易受到拟态环境中情感认同的影响,呈现出一边倒的“基层干部很坏”、“基层干部把经念歪了”的负面评价。而虽然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群众对基层干部表示支持、理解,但群众的态度往往是“具体肯定,抽象否定”——即肯定身边的基层干部是好的,但总体上则认为基层干部群体是不好的。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基层干部、群众还是网友,都有一部分人认为当前社会舆论对基层干部群体的印象“比较客观,既没高估也没低估”(分别占三成、二成、一成),正如一位受访基层干部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基层干部群体饱受非议,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完全因为广大群众‘误读’。”调查数据显示,影响基层干部形象的因素,首当其冲的是“个别基层干部的贪腐行为,‘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分别有81%的基层干部、75%的群众和67.52%的网友选择此项。这一结果提醒我们,应理性看待基层干部群体,不能被个别的“表叔”、“房叔”等蒙住双眼,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2.
基层干部焦虑吗?他们在焦虑什么?
有三成基层干部“焦虑情绪重”,七成基层干部焦虑“社会舆论不公平不公正”;有超过八成认为基层干部“考核名目众多,工作压力大,目标很难完成”、“待遇低”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有三成基层干部“焦虑情绪重”。当问到“当前您最大的焦虑是什么”时,有七成受访基层干部选择“社会舆论环境不公平不公正”(71%)。这一数据印证了记者在实地调查采访中深切感受到的基层干部们普遍存在的焦虑,特别是自身群体被误读的现象,带给他们深深的困惑。
除了为这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舆论环境焦虑之外,基层干部们还有着更为具体的焦虑。调查数据显示,87%的基层干部认为当前基层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考核名目众多,工作压力大,目标很难完成”,排在二、三位的分别为“工作任务繁重,但是经常费力不讨好,得不到群众理解和支持”(84.33%)、“上级检查作过多过滥,疲于应付”(77.67%)。另外,有58%的基层干部认为待遇“低了”,29.22%认为“太低了”。
记者了解到,从“万金油”、“百事通”到“减压阀”、“出气筒”,这些都是对基层干部的称呼。一位乡镇干部自嘲道:“处理工作时,乡镇干部对很多权力是‘看得见摸不着’;出现问题追究起责任时,乡镇干部则是‘看不见抓得住’了。”
基层干部们的种种焦虑,恰恰是当前中国社会权力观念冲突的具体体现:基层干部正在受到“上压下挤”的“夹板气”。实践中,基层干部经常受到来自上级的压力,在处理社会事务时则容易受到社会的责难。随着群众权利意识的增强,社会舆论对基层干部的要求越来越高,监督的参与力度越来越大,以致基层干部中间流传着一句话:“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巴掌大的权力却要承担天大的责任。”基层干部虽然承担了大量工作,但往往成为民间的“出气筒”,从而带来很多负面印象。
3.
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的真实状态怎样?
“晋升空间小”(49.33%)、“工作条件差”(42%)、“焦虑情绪重”(31.33%)、“发展压力大”(30.67%)、“培训机会缺”(29.67%)
在调查中,当记者请受访的基层干部简要概括自己工作生活的真实状态时,调查结果显示,“晋升空间小”(49.33%)、“工作条件差”(42%)、“焦虑情绪重”(31.33%)、“发展压力大”(30.67%)、“培训机会缺”(29.67%)排在前五位。这五个选项,既是基层干部们对自身现实处境的感受,也是他们对提升自身境遇的希冀。
“人往高处走”是每个人的必然选择,但在金字塔形的公务员管理体系中,职位资源的配置在基层显得极为紧张和稀缺,基层干部群体在整个公务员队伍中似乎成为人才的“低洼之地”,很难有“出头之日”,很容易成为“天花板干部”。除了“晋升空间小”之外,基层干部们普遍背负着很大的发展压力,但是又没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充裕的培训机会,去应对这些发展压力。以乡镇干部为例,税费改革之后,乡镇失去财政自主性,诸事都得依赖县财政拨款,在很多地方仅仅拨款是不够的,乡镇干部还得“开动脑筋”去“开辟财源”。既想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足够的草,其结果也就在意料之中。
当问到“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出现,您认为基层干部是否正遭遇‘能力危机’”时,67.67%的基层干部认为“是”。由于晋升空间小,少数基层干部得过且过,甚至“劣币驱逐良币”阻碍有能力的人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基层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由于基层工作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很多人不愿意到基层,导致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党和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近年来出现的某些官员的“雷人话语”,大多集中在基层干部群体,这就暴露了一些基层干部素质较低、群众意识薄弱、政策水平偏低、领导艺术缺乏等问题,增加他们学习培训的机会刻不容缓。
4.
基层干部重塑形象有何建议?
100%的基层干部认为优秀的基层干部应“勤政为民,能深入一线,为了服务百姓而与群众同甘共苦”;100%的基层干部认为重塑自身形象应“加强学习和培训”
“您心目中的优秀基层干部是什么样的?”受访基层干部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勤政为民,能深入一线,为了服务百姓而与群众同甘共苦”(100%)、“作风务实,与群众建立起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关注群众最希望关注的”(91%)、“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身应对困难的能力”(75.33%)。而受访群众前三位的则为“廉洁奉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80%)、“作风务实,与群众建立起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关注群众最希望关注的”(78.18%)、“勤政为民,能深入一线,为了服务百姓而与群众同甘共苦”(73.64%)。
从以上数据可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深入群众、与时俱进”可以说是公众心目中优秀基层干部的基本标准。这些标准,不仅仅是基层干部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更是群众对基层干部队伍的期盼。在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向记者表示,自己很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层干部,也正在朝这一方向努力,力图让组织、人民都满意。
当前干部考核机制也包括了一些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的成分,但总体来讲仍然存在着“对内不对外”、“对上不对下”的现象。对上负责还是对下负责,在基层干部的心里很纠结,但出于升迁的考虑,最终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对上负责”。专家指出,由于目前在干部考核中越来越关注民意和社会评价,组织部门也有自己的民意收集渠道,力求在上级赏识和群众认可之间保持一致,基层干部往往也会在执行上级指示和体现民意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但这种平衡有时候难以完全做到,从而导致自身形象被误读。
重塑基层干部形象,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调查显示,100%的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应“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等的能力”;而79.33%的网友则认为应“从体制、机制上提高竞争度,优胜劣汰,及时淘汰不合格干部”。采访中,不少基层干部认为“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破除“本领恐慌”,方能扭转社会对基层干部的负面印象。
事实上,重塑基层干部形象,单靠基层干部自身还不够,还需要正视基层干部群体受到误读的原因、面临的焦虑、心中的希冀。倾听基层干部的呼声,解决基层干部的实际困难,是实现基层社会良善治理的关键,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 人民日报 》( 2013年05月28日 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