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华西都市报:埃及刻字 有德有信,自知敬畏始

李晓亮

2013年05月27日13:37    来源:华西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最近网上火了两个事儿,一是“无德无信”,一是“埃及刻字”。前者是一网站新专栏,聚焦德信品质问题,引热议后改名;而几乎同时,网上爆出埃及刻字事件。埃及卢克索神庙浮雕上,出现“丁某某到此一游”。刻字者是南京15岁的丁姓少年。舆论汹涌,父母致歉。

和以往一样,网上声音立刻分两派。一是义愤挞伐派,一是理性对待派。前者以人肉搜索谴责为主,稍不注意就可能沦为网络暴力,上纲上线;后者主要有两种吁求,一是呼吁未成年人保护,二是认为涂鸦乃小恶,不如关注权力失范、贪腐等大恶。

就事论事,这两者确应有机结合,才能不枉不纵。谴责陋习劣行,也需理性应对。但以“未成年”“涂鸦小恶”、“外国人也涂”等为借口过分袒护的,同样值得批判。“保护”不是不分是非的一味包庇,如果不告诉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是非对错、文明法度,不教其知敬畏识进退,反是害了他们。

就像孩子母亲所说“从小带他到外面玩,常看到类似情况,没想到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带他去埃及玩时,也没管好他。”在三千年文物上刻字,已不是涂鸦问题,而涉嫌违法。父母、监护人,如果从小不教育孩子对文明、法度、道德保持基本敬畏,那么首先应反思失职的是父母,首先应接受歉意的是孩子吧?

树德立信,需从知敬畏、守法纪开始。公德和私德,基本公序良俗、制度敬畏,在日常小事里,在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时就应潜移默化地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体会到“仁义礼智信”、感受“明德”“修身”与“守法”内蕴。这或许是培养“有德有信中国人”的最基础教程了。

当然,如果我们皇家园林、历史古迹、山川名胜,能最大限度为民所享所乐,而非挂牌收费圈地收钱,或许“到此一游”这种占地签名式陋习,也会少很多。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