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深度观察

  (教育视界·关注大学生就业①)

人民日报:打好大学生就业“攻坚战” 

本报记者  赵婀娜

2013年05月23日09:35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寒门学子专场招聘会”在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举行。
  李 忠摄

  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寒门学子专场招聘会”在浙江工业大学朝晖校区举行。
  李 忠摄

  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招聘季,即将进入尾声。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的工作悬而未决的现状,让公众对于“最难就业季”的关注日益高涨。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达699万。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

  面对这样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高校、大学生应该怎样“应时而动”?从本期开始,文教周刊将从就业心理、就业教育、大学生创业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以期引起社会关注。

  

  早在今年1月份,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时,创历史新高的报名人数就让许多教育专家惊呼,“考研热背后折射的是今年就业形势的严峻。”果然,仅仅在4个月之后,较往年相比并不乐观的应届毕业生工作岗位签约率便印证了这一判断。

  5月17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各地、各部门、各高校要充分认识做好这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形势的复杂严峻性,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力的举措,全力以赴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各地政府和各高校纷纷行动起来,多措并举,力求打一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攻坚战”。

  新压力——

  就业人数创历史新高

  岗位数较去年降幅15%

  【镜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硕士研究生马瑶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迄今为止,她一共投出了近20份简历,却仍未能找到心仪的工作。马瑶说,与她经历相似的同学很多,有着钢琴等多门乐器特长,同时在文字写作、与人交往方面都十分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却连找一份幼儿园教师的岗位都不容易。

  当有媒体将2013年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时,毕业生们则纷纷感叹“就业难,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今年的就业形势真的这么难吗?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这些单位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一边是毕业人数的持续增加,一边是由于经济形势变化导致的用人岗位的减少,就业形势的严峻,不言自明。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新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刘岱是一位幸运儿,他在4月底敲定了自己的工作去向——回原籍做一名公务员。谈及自己找工作的经历,刘岱不无苦涩,“往年的师兄师姐多数都在3月份前确定了工作去向,但今年3月份时,宿舍的6名同学没有一人签约。”“从最初的国企、事业单位,到后来的外企、私企,从最初的户口和编制,到后来的没有户口也行,对于职业的期望值一降再降。”刘岱说出了许多应届毕业生的心声。

  为什么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有专家分析指出,从教育外部的因素看,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形势的不景气,一方面是我国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从教育内部的因素看,高校学科设置与就业状况的结构性错位,大学生自身定位失衡等因素,共同促成了就业的严峻局面。

  新举措——

  分类指导精细化管理

  多措并举促进就业

  【镜头】2013年,清华大学的6500名应届毕业生,每人都是“彩虹计划”的受益者。“彩虹计划”,是指旨在对毕业生中的不同群体分类指导并分别匹配资源的就业引导精细化行动计划。以“赤橙黄绿青蓝紫”命名七个就业引导重点项目,包括辅导员就业项目(象征色为红色),困难学生就业项目(象征色为橙色),就业区域优化项目(象征色为黄色)、基层就业项目(象征色为绿色)、学术机构就业项目(象征色为青色)、创业支持项目(象征色为蓝色)以及本科毕业生就业项目(象征色为紫色)。学校围绕不同的专项项目,将工作细化落实,掌握每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个体学生情况,并结合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更加合理地匹配资源、提供服务。

  记者了解到,为了应对就业的严峻形势,各地政府和各高校多措并举,采取多种措施为毕业生提供更有效的就业指导。上海交通大学以“翼”支持理念为学生插上事业腾飞的翅膀,学校通过创建“翼盟”用人单位俱乐部、启动“翼计划”职业发展训练营、开发“翼讯”就业信息推送系统等有效措施,将“翼”文化融入学生就业工作全过程,不断深化新时期全过程多维度全覆盖的高校学生生涯发展支持体系;天津交通职业学院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新生入学就是就业序曲,教学过程就是就业准备,毕业实践就是就业前奏”的思路,采取校企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建设精品课程、共同参与学生管理的“六共”模式,畅通学生成长成才渠道;西南大学坚持“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的理念,把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课程教学系统化、活动开展全程化、平台建立立体化、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指导个性化”的“五化”思路推进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

  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熊义志介绍,高校“应该逐步建立多层次、广覆盖的职业发展辅导体系,帮助毕业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转变观念、提升求职能力。同时通过贯穿大学教育始终的就业教育和职业规划引导,打造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就业服务体系。”

  新方向——

  到基层就业成风尚

  在“接地气”中放飞梦想

  【镜头】从一名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吉林省安图县科技局局长,李存勇用了八年时间。而提起这“八年时光”,李存勇脸上露出的是“梦想照进现实”后的喜悦。从小在农村艰苦环境中长大的李存勇内心充满着对农村、农民的爱,也正是这种爱让长大后的李存勇在1999年走进了吉林农业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不仅让他逐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农业技术人才,学校良好的就业指导教育也让李存勇内心升腾出了“用知识改变自身命运,用科技转变家乡面貌”的梦想,到毕业时他更加坚定了服务“三农”扎根基层、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的信心。

  如今,同李存勇一样,在基层成就就业梦想,在“接地气”中放飞理想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记者采访中得知,以清华大学为例,与2005年相比,2012年到地方基层公共部门工作的毕业生增长近15倍。近5年来,20多名同学赴西藏基层工作。

  赴地方、基层工作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责任。赴新疆基层工作的一位清华毕业生说:“在外求学7年,我看到了内地的繁华,也有过梦想和向往,但每每回家,家乡的落后与我所经历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股酸劲涌上心头,让我为改变家乡现状暗下决心。人们常说,选择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对我来说,选择当选调生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为了更有效地鼓励大学生赴基层就业,河南农业大学建立了志愿者选拔制度和奖励政策,除给予每人2000元经济奖励,配备到基层工作所需的基本生活用品外,还减免了家庭困难志愿者所欠的学费,出台了在研究生录取时同等条件下优先的鼓励政策。哈尔滨理工大学从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减免校内贷款等方面切实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企业、到艰苦行业建功立业,免除了毕业生们的后顾之忧。几年来,学校共为473名志愿服务基层的毕业生减免校内贷款434750元,奖励人民币1058000元。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是一场“攻坚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强调,“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必须形成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的合力,并努力探索长效机制。”熊义志强调,“高校必须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国家培养战略人才为基本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将就业引导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常抓不懈,通过精细服务、分类指导、信息建设、全程教育全面提升就业工作,既服务于广大毕业生,也服务于用人单位,更服务于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 


  《 人民日报 》( 2013年05月23日 18 版)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