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近修整某防汛墙时,有关部门为了改变河道边景观无 “绿”的问题,在靠墙的长长人行道上摆上了一盆盆花树,煞是好看。然而有新闻媒体接市民反映,批评这“路边花盆”妨碍了交通安全,行人经过这里因“花盆”挡路不得不下台阶,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行走,心里“吓势势”。对此批评,管理部门的同志颇有委屈:当初是按市民要求摆这些花盆的;今天又有市民反对——“路边花盆”尴尬,着实可以给人思索。
其实,这种“路边花盆”尴尬并不仅此一例。比如,有小区为解决居民停车难的问题,按一些居民的意见划出一些地方做临时停车用,但另一些人不愿意了,说是影响了小区环境布局;再如,有市民提意见说哪个交通路口信号灯行人放行时间短了,交管部门于是延长时间了,但一些开车的和坐车的人纷纷在微博上抱怨了。还有,一个区域菜市场的设置,公交线路(车站)的调整,道路单向、双向的变化,等等之事,也时不时出现 “根据群众要求办理”,又“受到群众反对”的尴尬。
能说“群众难弄”吗?显然不能。平心而论,现在基层干部对“听取群众意见”的自觉性是比以前高了,对于办好老百姓的 “开门七件事”,能够更加注重民声、民意。但是,在为群众办好事的过程中,一些干部有没有简单化的工作方式,甚至有没有被动式、或者消极式地“听取意见”之情绪?还如,现在少数干部为群众做了一二件好事,总让人觉得像是在“施恩”,等待着“受惠”群众说“感谢”,急盼媒体宣传,以求上级表扬。倘若在这个时候,有谁继续提点什么不同意见建议,那么就会觉得自己很委屈,感觉不舒服,心里犯嘀咕,或者有怨言,甚至火冒三丈发脾气,责怪群众功利,说如果不能给他们带去利益就别指望有好脸色。这种情绪要不得。“路边花盆式”尴尬,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欠缺,有的即使是办了好事,还有不足之处或者是顾此失彼。比如,那个“路边花盆”,虽然是“绿化了环境”,但为什么就没考虑到行人会“被逼到马路上走”呢?现实中,有些“好事”群众不满意,并不是不体谅干部,也不是不明事理。说到底,干部还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一个干部心系群众的“尴尬”,就不会抱怨自己的“尴尬”;体察因我们工作不周到给群众造成的“尴尬”,就不会埋怨群众了。群众满意才是标准。群众瞅着的,是你的“好事”是否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百姓是否真正享受到成果与实惠。假如你成天忙忙碌碌,却事倍功半、成效低下,甚至将精力耗费在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上,辛劳在应对上级检查的表面文章中,这样的“好事”群众怎么会没有意见?
“路边花盆式”尴尬,是干部做好工作的压力,更是动力。群众工作没有“一劳永逸”。群众工作,为老百姓服务的过程,就是不断回答和解决群众提出的新问题的过程。群众即便现实些,也不会过分,只是希望基层干部把本来就该干的事情扎扎实实地做好。倘若我们对群众没有真感情,即便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也想不到一块去,对群众缺乏敬畏心,哪怕走到了基层,也抓不到真问题,对群众需求不上心,转作风天天挂在嘴上,就还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因此,对群众生活中出现哪些问题、表达出什么声音,一定要悉心观察、认真倾听,直面、研究问题,回答、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真正避免“路边花盆式”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