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5月14日,《人民日报》)
“怀旧”,这几年在年轻群体中是最流行不过的了。从小时候的冰棍汽水到古董级的玩具,从儿时的诸多游戏到老歌金曲,从布满灰尘的老连环画到植根于我们记忆中的那些白衣飘飘……再看文艺圈里,但凡跟“怀旧”沾点边的,都能口碑票房双丰收,《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青春》、《将爱情进行到底》等就是明证,怀旧风愈刮愈烈。倘若怀旧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那无可厚非,但在参与怀旧、感叹怀旧、反思怀旧的过程中,笔者似乎发现,某些“怀旧病”正在悄然兴起,极易引发年轻人们的“精神早衰”。
病症一:过去的都是美好的。
大伙如果熟读历史的话,一定对那些认为上古时期一切都是美好的,到处宣扬“法先王”的保守派印象颇深,在他们看来,挪动一张桌子都是对祖先的不敬,至于改革和创新,简直要将之活活烧死才解他们心头之恨。今日青年之怀旧心态中,也潜藏着部分类似的思潮。我们不否认过去有许多美好在今日已失去,但选择性地失明,既看不见过去的不足,又不愿承认今日之进步,那就离那些满嘴“法先王”的保守派不远了。年轻人应该是最具创新和进取精神的,事事都认为今天甚至未来都没有过去好,还谈什么发展?
病症二:未老先倚老卖老。
“倚老卖老”无疑是所有年轻人非常讨厌的。可在“怀旧病”偶发的今天,许多年轻人人未老,却已经在思维方式和处事逻辑上先“老”了,动辄在更年轻的群体面前“倚老卖老”起来。给年轻人大讲二十年前职场江湖中如何注重论资排本,给新来者灌输“先到先得”的强权逻辑,这样的“怀旧”已经不是追忆往昔年华的纯美,而是夹杂了功利色彩的“病”,再严重一些,就该满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之类的怪论了。小小年纪,您“老人家”也不怕齁死,悲哉!
病症三:自以为看破红尘世事。
一些年轻人,在不断的怀旧中,用放大镜看待过去的美好和今日的不堪,“我算看透了”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古人平均寿命远不及今日高,尚且五十岁方敢言“知天命”。莫非今日青年都天生慧根,年纪轻轻就“看破红尘”了?唠唠叨叨自怨自艾的劲儿倒是像极了《大话西游》中的唐僧,可惜各位的“真经”又在何方?
其实,“怀旧病”的症状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表了。当然,不是所有“怀旧”都是“怀旧病”。青年人怀恋儿时时光,追忆曾经的青葱与美好,本是无可厚非的。所谓“怀旧病”,大抵都是打着“怀旧”幌子,行“消沉颓废”之实。
当老年人们尚且渴望“俏夕阳”,自勉“老骥伏枥”的时候,一众不小心染了“怀旧病”的年轻人却陷入了怪异的“精神早衰”怪圈中,不思变革,不思创新,不思进取,只剩下感叹和抱怨,难道就不脸红吗?倘若身体强健未经大风大浪,却要装作一副饱经风霜看破世事的颓废模样,那么青春还有毛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