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政府要加大投入,搞好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地区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城市,要逐步放松户籍限制,放开廉租房申请,开放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跟随父母进城提供方便。
5月9日,全国妇联发布报告称,截至2010年,中国0-17岁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已达到9683万。其中,有近205.7万的留守儿童处于独居状态。
古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留守儿童现象正好相反,是“儿童在,父母游”。“空巢现象”令长者成为“孤寡”,晚景凄清;“留守现象”则让孩子成为“孤儿”,童年不幸。“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顺口溜形象地勾勒出留守儿童的“群像”。
9683万的儿童处于留守和流动状态,意味着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或得不到父母的照顾,或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这两点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都是负面的、深远的。有限的学术研究也表明,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留守儿童,其社会适应总体水平低,自尊低、孤独感强、抑郁高、社交焦虑高。心理失衡容易导致他们人格扭曲、道德堕落、行为失控或者有犯罪倾向。
“少年强,则中国强”。近亿儿童处于非正常的成长状态,他们的明天在哪里?中国的明天又在哪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就是你的梦、我的梦,那谁来给亿万留守及流动儿童一个多彩的“中国梦”?他们的梦想其实很简单,和城市孩子一样,与父母朝夕相处,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些城市孩子习焉不察的权利,在他们眼中往往遥不可及。
留守及流动儿童现象,是城乡发展失衡以及城乡户籍二元制叠加累积的结果。资源过分集中出现在城市,导致城市成为“资源洼地”,其中也包括人力资源。年轻的农民们为了获得更丰厚的收入,不得不离乡别井,只身(或夫妻)来到城市,而将孩子抛在了农村;而眼中只有“人口红利”的城市显然没有做好全盘接纳他们的准备,以户籍为壁垒,筑起一道道“城墙”,将城市公共产品圈起来,拒绝外来人员染指。别说义务教育如坚冰一块,罕见松动,连异地高考也多半是雷声大雨点小,难有真突破。
那么,是不是打破户籍壁垒,让农民工随意在城市入户,并为他们的孩子提供足够的学位,就可以彻底消除留守儿童现象呢?恐怕也没这么简单。农民工在城市所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收入较低微的工作,这种生活状态及收入水平,显然不足以保障他们的孩子在城市里能够得到良好的照顾,享受优质的教育。还有一个问题,许多新生代的农民工,哪怕将孩子送回乡下,他们自己也不愿意回到农村生活。因此,亿万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道综合题,需要多种力量发力,多层次介入,多角度求解。
农村,政府要加大投入,搞好农村留守儿童集中地区的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镇村设立专门机构及人员,负责对留守儿童进行临时监护;创设条件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进来,共同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城市,要逐步放松户籍限制,放开廉租房申请,开放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跟随父母进城提供方便。从更宏深奥远的角度把切,还是要加大对内开放的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中西差距,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让广大农民不必将进城打工当作提高收入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