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法制日报:盗版字典下乡教育沦为生意

胡印斌

2013年05月07日09:52    来源:法制日报声音    手机看新闻

自2013年春季开学起,国家将为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新华字典》。然而,湖北省恩施市芭蕉民族小学一到六年级学生人手一本的免费字典,并非是政府要求的正版字典,居然是该省一家出版机构临时拼凑起来的无主编、高差错率、中标价高于零售价的不合格工具书(5月6日央视)。

这样一本错误百出、纸质简陋,且价格不菲的学生《新华字典》,居然堂而皇之地发放到320万名农村学生手中,成为这些孩子们藉以求知解惑的工具书,实在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字典云云,往往有着无可置疑的权威性和典范意义。可以想见,日日捧着这样一本字典,那些农家子弟还能够习得什么样的正确知识?某种意义上讲,与毒奶粉一样,这是一种渗入记忆的毒字典。

那么,这样一本字典,又是如何一路绿灯发到学生手里的?透过这本字典的采购、发放路径,从中可以约略窥见其间或隐或现的利益链条。

其一,字典的采购方式属于“单一来源采购”,也即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因此,在具体的采购过程中,盗版的学生《新华字典》的通行路径只能是封闭的、垄断的。这其中不存在比较,也不存在鉴别。很可能只有一个参与者,当然也只能有一个胜出者。这样的遴选方式,无异于“定制”。

这一点从其定价即可见端倪,一本印制粗劣、错误百出的字典凭什么采购价比市场零售价还要贵?很简单,封闭的采购、派发渠道当然会乱象丛生。

其二,当地之所以敢于将这样一本“应当被销毁”的字典发下去,也与接受对象是农村学生有关。一方面,农村学生家长可能囿于知识以及见识的因素,很难就字典的质量提出质疑,这种沉默反过来也会鼓励有关部门、相关人员的作恶勇气;另一方面,经由教育系统层层下发的模式,也极大地避免了其他人置喙的可能。

国家一项惠及众多农家子弟的政策,就这样无可奈何地演变成了一门生意。与之有关的相关机构或许都已经赚得盆满钵满,而那些原本应该是政策优惠主体的学生,却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这样一本伪劣字典。可以说,在一本粗劣的字典映照下,那些关于教育的庄严和神圣顿时碎了一地。

教育不是生意,学生不是玩偶。当此之际,有关部门应该迅速介入调查,查明事件的真相,让毒字典去它们该去的地方,让教育回归公益,让那些农村学生人人捧上一本正版的字典。

分享到:
(责编:齐贺、王倩)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