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水龙头”怎么就成了国宝?

2013年05月04日15:08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 方翔

  经历了2009年流拍风波后,备受关注的兔首和鼠首回家之路柳暗花明。然而,究竟如何看待圆明园兽首的文物价值,市场却出现了明显的分歧。近日,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表示,圆明园十二生肖“水龙头”只是见证圆明园被外国列强掠夺、焚毁的历史见证,一上拍卖会就被称为“国宝”,欠妥。特别是把外国人做的“水龙头”称为“国宝”,更是欠妥。

  从1985年以每尊1500美元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之后,圆明园兽首的价格就如同乘上了“火箭”一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首:其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价格是25万美元,而到了2007年的成交价则达到了6910万港元。

  “这十二个由意大利人郎世宁设计,二百余年历史的喷泉配件,可以代表中国文物?可以号称‘国宝’?”一位业内人士的话,无疑代表了目前业界的广泛观点。通过有关的资料查询,我们可以发现,将这些兽首称为“国宝”,最早是在2000年香港的拍卖会上,而正是从这次拍卖会开始,兽首的价格是一次比一次拍得高。对于许多人来说,面对着一次次出现的兽首,他们关注的并不是其真正的艺术价值,而是能够引起的市场效应。他们用市场价格取代了文物的基本价值,而历史价值是什么,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美在什么地方,没有人在乎。

  以回归为背景,以国宝为噱头,以爱国为包装,这已经成为了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一大特点。经过十多年的运作,买家和卖家都熟练掌握了一套中国文物的“专用流程”:先让物品在海外露面,给中国国内市场及潜在买家发信号,并以“国宝”的名义造势,获知充分的购买意向后,就可以入境或者直接在境外交易了。

  对于越来越频繁的拍卖行炒作中国文物行为,我们应予以警醒;对于那些披着“抢救”外衣而炒作的商人,我们也应该认清他们的真实目的。真正希望国宝回归的藏家,是不会怀揣任何商业性目的的。当年,张伯驹将30载所收藏的8件精品捐献出来,成为故宫的永世藏品。政府为此奖励的20万元,被张伯驹婉言谢绝,而其捐献的《平复帖》和《游春图》,至今仍堪称国宝中的国宝。

  国宝是什么?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里的答案,但其记录历史、保存文化的特性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黄金易得,国宝无二”。国宝传承和延续了一个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遗产,而这肯定不是靠拍卖市场“炒”出来的。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