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冰
一位长者来函说,能不能写一写五月四日。
是呢,这个日子,每年都是一个必要的提醒,让我们习惯性地检点,自从1919年之后,中国都发生过什么,有哪些完成的和未完成的。94年前,在北平呐喊过的热血青年墓木已拱,然而,他们喊过的口号,仍有穿透历史的力度,直逼当下。孩子们教科书上背诵过的五四精神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在我看来,五四这个文化符号的独特在于,凸现了平民之于国家的意义——平民的呐喊,终于迫使一个傲慢了五千年的帝国向自己的“子民”垂下头颅。从这一天起,中国人开始了从“子民”向“人民”的艰难过渡:咱可以不再给人当儿子孙子了,咱可以自己成“人”。
但是,这个成“人”礼的实现,绝非轻而易举。
感谢中国青年报,呈现了一个芦山地震中的故事。我以为,这几乎是呈现给今年五月四日最震撼的成“人”节“礼物”。
这篇题为《生命的天平》的报道,叙述了一场令人绝望的拯救:84名官兵用了120多个小时,冒着生命危险,依靠手搬斧凿的方式,“搬”走了一座山,只为了寻找芦山“4·20”强烈地震中被掩埋的钟灵村普通山民李安全,最终,李安全的遗体被挖出,而因为“害怕损坏遗体”,在余震的飞石袭来时,战士们扑将上去用身体掩护,6人受伤……
如果,是为了一位高级领导,为了一位科学家,这一切还顺理成章的话,这一次,他们面对的只是一位山民。军队、士兵,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钟灵村这个小小的角落,在山民李安全的生命尊严面前,国家机器垂下了头颅,生命的天平向着一个“蚁民”谦卑地倾斜。这个小小的故事,无愧于五月四日。
共和国的成立,其终极意义,就是让李安全这样曾经被侮辱和被损害的“蚁民”,忽然有了当家作主、扬眉吐气的“翻身”感。搁到百年前,我们无法想象,会有84个兵去愚公移山,只为发掘一具山民遗体。我们愿意用信仰去解释这些士兵的行为。信仰的内容,是人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有资格“用”兵的,只有人民,“蚁民”没有这个资格。彼岸《拯救大兵雷恩》的国家力量,在四川,被用来拯救山民李安全,中国军人在这一刹那,无愧于天下。
然而,我忽然有了一些不合时宜的假设。假如李安全是在一个平常日子,在山里砍柴时跌落重伤,交通不便,缺医少药,他能否及时获救?假如李安全走出大山,到城里打工,一旦工伤谁来保障他的余生?假如李安全被一辆豪车撞伤,会不会有人跳下来冲他叫嚷?假如李安全扛着铺盖卷儿张皇地走在闹市,他会不会迎接子弹般射来的嫌恶或漠然的眼光……
这些无法解开的问号,让我们汗颜:五四留下的呼号,我们远未实现。
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长歌当哭,热血如沸,灵魂净化,守望相助。然而,在无数庸常的日子里,面对身边的困厄,生命的天平是否还会向最卑微的李安全们倾斜?我们的权力机关,医疗、教育以及社会保障是否还会细致地照顾到李安全们的利益?
多么希望,我们能回答一声:是。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