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羊城晚报:愿大爱能恒久,让进步更有力

——“4·20”芦山7.0级地震七日祭

□李 记

2013年04月28日09:09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根据四川省政府发布的公告,为表达全省各族人民对“4·20”芦山7.0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四川省政府决定,4月27日,也就是今天,为全省哀悼日。27日当天,四川省停止公共娱乐活动,8时02分起,全省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船舶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依据民俗,4月27日是“4·20”芦山地震遇难者的“头七”。四川省的哀悼日,也是全国民众发于内心的哀悼日。因为,这样的灾难,是我们共同的悲恸,是我们共有的记忆。

从汶川,到玉树,再到芦山,地震一再撕裂着美好,悲恸的诀别、残酷的伤痛,成为很多人永难泯灭的记忆。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燃上一炷祈愿的香烛,或默默在心底送去真诚的祝愿:愿哀悼的深情,能照亮每一颗心灵;更愿逝者安息,生者更坚强。因为,生者更加坚强,逝者的灵魂才能得以告慰,真正安息;以更大的勇气果敢前行,大爱才能更恒久,进步才能更有力。

连日来,在救援一线,在救灾后方,无数关于大爱与温暖的镜头与画面,一再地温润我们的双眼,让我们久久难忘。各级救援应急机制的快速启动,官方、民间力量的通力合作,均见证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后方,更有无数的个人、企业、单位与组织,都在尽己所能,为灾区民众送去属于自己的那份关爱与温暖。这些都应该被铭记,所有人都是公民社会生长成熟的参与者、见证者。

七日祭后,在地震灾区,救援将逐步走向重建。说到重建,质量问题自然是重中之重。25日四川官方称,从芦山地震发生后普查的初步结果可以看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项目没有一个是全部塌下来的,主体结构是好的,“经受住了考验”。现在,在“重建后重建”的问题上,公众更愿意看到,再次重建的房屋,尤其是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能够更为坚固,细节亦能做到完好,真正成为民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安全屋、庇护所。

如何更为科学、高效地整合官方和民间力量,亦应重点考虑。在此次抗震救灾中,救灾通道拥堵导致的“伤者出不来,救援进不去”,和一些NGO等民间组织实施救援时的优秀表现,均让人印象深刻。简单的反思是,若必要的沟通、协调机制能实现无缝对接,让各方力量形成互补,相得益彰,统一高效的抗震救灾指挥机制,必能更好更多地发挥作用。而这样的整合,对今后所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救援形成合力,均大有裨益。

而公民意识支撑下的大爱与仁善,必须有更好的制度呵护。地震发生后,连日来,舆论对红会善款善用公开透明的争议,从未停止。而随着灾后重建的进行,在红会“自我觉醒”地重查郭美美案之外,相关方面亦应以制度完善的方式,对各类公益慈善组织进行更好的规范与管理。比如,也许“在短期内要求红十字会系统剥离全部行政拨款、人事编制并不现实”,但痛下决心,回应公众诉求,尽早做到善款善用真正意义上的透明公开,必须提上日程。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这样的进步,包括对救灾款项的透明监督与审计,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让灾后重建的建筑更加坚固;这样的进步,包括对NGO等民间组织力量的更好整合,让所有现代公民的仁善热情,都能汇聚成促进社会进步的宏大力量;这样的进步,更应该包括对权利与民生的尊重与呵护,能更多以制度固化的形式积累下来,让各方“角色”都能很好地回归本位,严守边界而又勇于担当,让公民社会在良性循环的互促进步下,更快健康成长。

分享到:
(责编:王倩、张玉珂)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