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北青报:统筹社会力量 形成救灾合力

王永

2013年04月28日09:02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手机看新闻

  “科学、有序、高效”是舆论对几天来政府救援工作的共同评语,“4·20芦山地震”政府部门救灾工作科学有序,救援反应及时高效,赢得了公众的普遍赞誉。但在此次地震救援中,社会团体和志愿者纷纷自发涌向灾区,从雅安到芦山的道路发生严重拥堵,影响了专业救援队和救灾物资及时抵达灾区。同时,远离芦山县城的一些偏远地区基本没有完好房屋,水电通信未恢复,救援物资无法送达,村民在道路两边挂起写着“我们饿,我们冷”的牌子。这次灾害中显现出的社会力量无序救灾现象,显示出政府部门专业救灾工作与社会救援力量之间的枢纽急需进一步加强,从而避免效率降低、阻塞交通和物资重配等一系列问题。

  芦山地震中,社会救援力量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其一,社会救援力量和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在灾害救援的不同阶段,对社会团体和志愿者有不同的需求,紧急救援阶段对社会力量的需求最小,这个阶段需要专业性救援队伍介入,而过渡安置阶段和灾后重建阶段最需要社会力量介入。然而,在救援初期,群众热情高涨,社会救援力量大量涌入,到了救援后期大量的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已经撤出了灾区,灾区在医疗、教育、心理干预、村民重建等领域的重担基本只能靠政府承担,政府的压力很大,急需官民资源对接。

  其二,社会救援力量缺乏合理有序的救灾参与渠道。其实在紧急救援阶段也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即便政府部门的救援队伍训练有素,也不可能在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的灾区瞬间开展拉网式救援,简言之,降低效率的不是社会救援团队,而是杂乱无序的社会救援团队。由于行政手段管不到民间的部门和个人,又缺乏一个中枢机构进行统筹安排,建设合理的参与渠道,所以容易造成救援过程中的社会力量无序参与现象。一旦出现混乱局面,政府如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禁止志愿者或其他社会力量进入救灾现场,这将给中国救灾带来隐患,也阻断了社会力量的参与渠道。

  其三,社会救援力量存在如何培养官民互信的问题。在“4·20芦山地震”救援工作中,中国红十字会及时向灾区调拨物资,第一批物资当天迅速运抵灾区。截至24日17时,全国红十字系统共计收到捐赠款物2.7亿元。然而,中国红十字会的善举却依然承受到许多网民的质疑,有一种意见认为和政府有关系的社会救助团体不可信,民间应该自行救援不依靠政府。但在自愿参与救灾的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之间也缺乏信息沟通的渠道,最后,就形成了社会组织各自为战,志愿者人自为战的无序局面。

  针对上述问题,亟须提高社会救援力量的科学化水平。首先,应尽快为社会救援力量建立合理的参与渠道。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社会救助团体应当联合起来,组成一个灾害救助联盟,由多家有资质、信誉好、资源多的社会团体共同管理,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互相监督制约。联盟的主要成员还应加入国家救灾领导小组,建立与政府对接的通道。当灾害发生时,此联盟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精确把握一线需求,与民间组织对接,让社会力量能够有序合理进入,从而优化救援的整体效率和资源配置,实现官民资源对接,优势互补。

  其次,应整合社会力量长期参与灾后重建工作。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后,灾区仍然需要大量的物资,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实现,社会力量在医疗、教育、照顾残障、心理干预、村民重建等领域,仍有很大空间。此外,日常的备灾救灾知识教育也非常重要,在这个领域政府的财政并不宽裕,完全可以由社会力量源源介入,为弱势群体提供长期、基础的帮助。

  再有,应进一步提升透明度和公信力。实际上,在美国、英国、日本等社会团体已十分成熟的国家,政府资源也依然是救灾的主体。在任何国家,政府在基础信息、机械装备、动员能力等方面,都是民间不可能比拟的,民间组织再发达也不可能取代政府成为救灾的主导者,而民间机构若要提升救援的有效性,也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政府资源。

  王永(中国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委员)

分享到:
(责编:齐贺、王倩)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