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每日电讯:像救人般重视灾后重建和物资分配

丁永勋

2013年04月26日09:4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手机看新闻

震后灾区第一场雨,虽不算大,却让灾难的无情和残酷性表现得更充分。不少地震后不敢回家、住在简陋帐篷里的村民,在雨中焦急等待救援物资。现在震区天气不算太冷,不下雨的话,住在这样的棚子里甚至直接露宿,还可以忍受几天,但一旦出现降雨,一家老小泡在水里的滋味不好受。除了住的问题之外,民众的吃饭、饮水、医疗、日常生活,都是灾区面临的问题。

目前,芦山地震后72小时已过,虽然救人仍不能轻言放弃,但就灾区实际来说,目前人员救援已经告一段路,救灾工作也面临“转段”。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抗震救灾的任务即将完成。受灾民众的困境和忧虑,提醒我们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

此次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冰冷的死亡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这是灾难最让人痛彻心扉之处。而据记者在地震灾区的观察,此次地震不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而且还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尤其是在一些地方,人员伤亡并不算严重,但村民房屋绝大部分受损成了危房。有的人家花费大半辈子的积蓄盖起两层小楼,还没有入住就被震成了危房。此外,一些灾区农民家里土地并不多,平常吃的都靠买,地震后吃饭成了大问题;还有饮水问题,灾区供电供水中断,生活用水无法保障,一些山区民众直接喝浑浊的山泉水,出现了集体腹泻等症状。

这些存在的问题,说明地震灾区为什么需要政府和各界的有力支援,也说明灾区民众为何对救灾物资翘首以盼。亲人同胞被灾难夺去生命,固然是最悲痛的事,但逝者长已矣,生活还得继续。只有安排好受灾民众的生活,才能真正实现逝者安息,生者坚强。而且,灾后恢复重建和救灾物资的分配,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也考验地方执政的公平和效率。

随着灾区救援告一段落,逐步冷却的还有各界关注聚焦灾区的热度。随着救援人员和记者的陆续撤离,在聚光灯下工作的地方政府和公共部门,又回到了常态,而因灾难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动人景象,也将逐步回归日常。一些地方的一些做法,将不得不面临公众习惯性的不信任和质疑。比如救灾物资的发放的不满,比如对公益捐助透明度的追问。

这就要求,主导救灾的地方政府,还要像当初救人一样,高度重视和负责任地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和救灾物资发放。并且,灾区心理和物理的重建,政府公信力的重建,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更多的投入。这个任务,可能比地震之后全力以赴救人更艰巨。

分享到:
(责编:王倩、张玉珂)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