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北京晨报:埋头苦干 重建信任

2013年04月23日10:56    来源:北晨网    手机看新闻

据《重庆晚报》报道,雅安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就在其微博发布了赈灾信息,但网友对此并不买账,内容为“滚”的回复占据屏幕。对此,红十字会表示已了解,并决定接受红十字会社会监督委员会的意见,“埋头苦干”。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表示,当前最重要的是救灾,微博暂“不去管它”。
  建议
  抗震救灾
  重建公信力的良机
  地震再次不期而至,我们总不会因无法承受悲恸而忘记更紧迫的事业,那就是抗震救灾。汶川地震的救灾经验告诉我们:政府系统的强有力救助至关重要,而公益性的、民间自发的社会援助同样功不可没。
  雅安地震后,媒体披露,中国红十字会筹得救灾款项14万多元,而民间公益组织壹基金筹得款项高达1000多万元。若非中国红十字会的官办性质,吸纳众多来自国外和国内企事业单位的捐助以作为补充,恐怕单纯依靠来自个人的散捐,红十字会捐助账面的难堪程度可想而知。
  之前被压制的民间慈善机构壹基金成功实现逆袭,一举完成反超,这是千千万万爱心人士用脚投票的结果。雅安地震后红十字会发布赈灾信息却招致网友集体喊“滚”,正是红十字会的声誉和公信力受损严峻程度的标尺,如果红十字会仍无动于衷,终将难逃溺死在公众的口水中的厄运。
  红十字会回应网友不买账的态度是“不去管它”和“埋头苦干”,后者当然是务实的态度,而“不去管它”显然欠妥。如今红十字会的尴尬在于公信力的缺失,所以每一次直面公众都是一次危机公关。重建公信力,重点仍然集中于取得公众的信任,任何信任的基础都建立在及时有效的沟通。
  其实,“埋头苦干”是必要的,同时及时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也不可或缺。在壹基金创立之初,其设立的动机和独立性备受质疑,甚至攻击基金的敛财性质。逐渐,壹基金脚踏实地做好慈善的同时,如在汶川抗震救灾的卓越表现,更注重基金形象的建立和理念宣传,如李连杰身先士卒投身慈善,最终壹基金在慈善界获得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
  所以,雅安地震恰是这些官办慈善重整旗鼓的绝佳契机。红十字会可以借助微博、媒体及时发布灾区灾情,公开慈善机构的捐助明细及分配使用,向外界传递灾区群众吁求,抗震救灾本身就包含信息发布、传达沟通等内容,如此,红十字会重振公信力也就指日可待。 余燕明
  希望
  取信于社会
  完善多重监督机制
  作为慈善财物的捐募者及受助者,公众时刻瞄着那些体现人道元素的慈善财物,盯着管理和分发财物的红十字会等部门及官员,哪怕有一点监守自盗或使用失当,都会使捐募者心灵受伤,受助者心理失衡,更何况红十字会接二连三发生了那么多丑闻,如同发生一场场看不见的地震,早将自身震得面目全非、信用殆尽,将公众玻璃般的慈善爱心震得一地碎碴、内伤难癒,如此这般,又怎么可能将寄托爱心的财物交给“不值得信任”的红十字会去打理?
  媒体曾以“历史最低”字眼和可怜的数字,报道“郭美美事件”后红十字会社会捐募的窘境,可该部门官员一再掩饰和搪塞。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救灾”的确不错,但由此暴露出的“慈善废墟”也不能继续听之任之,堵塞社会救灾道路的“绊脚石”必须搬掉,为正在进行的救灾行动清障。
  中国红十字会造就的“慈善废墟”早就应该清理重建了!“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同时,一定要完善红十字会官方、民间、个人多重监督的机制,建立捐募资金实时公开收支明细的制度,确保每一笔财物来的明白、去的明白,重塑红十字会的形象,重建红十字会应有的公信力和号召力。 成彪
  剖析
  “滚”占屏幕
  倒逼慈善机构转作风

面对四川雅安突发的地震灾害,对于公益慈善管理机构来说,积极组织救援当然是第一要务,但与此同时,面对“‘滚’占屏幕”的尴尬现实,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来说,既应当感到羞耻,更应当切实转变作风。按理说,公益慈善管理机构应当脚踏实地、认真负责地当好爱心与善举的“传递者”,从而把公众的爱心款物捐赠到需要帮扶的人们手中。然而,让公众深感痛心的是,近年来,一些公益慈善管理部门频繁曝出各种丑闻……
  无论是拿着公众捐赠的爱心款项奢华消费,还是一些爱心物资长期被闲置等以及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的“郭美美事件”等,都极大程度地挫伤了公众的善心。试想,当公众的爱心款项被少数人用于奢华消费时,又有多少公众肯于心甘情愿地通过公益慈善组织来奉献爱心呢?另外,这些年来,关于公益慈善信息公开透明运行的呼声一直未曾停歇,可是,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公益慈善机构无法给公众一本“明白账”。
  我们清楚,尊老爱幼、敬老爱老、乐于助人等,都可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近年来,我们时常能够看到一些关于老年朋友在街头摔倒路人“袖手旁观”的消息,也总是能够看到有的小偷在公交车上等公共场所为非所歹的新闻,难道是公众的公德心缺失了吗?我想未必,只是,当公众好心好意去搀起倒地的老人时,却遭到对方的讹诈,这样一来,势必会极大地挫伤公众行善的热情与积极性。
  试想,当见义勇为者为救助他人而不幸负伤,而获得救助者连一声起码的谢谢都不说便扬长而去,那么,怎能不让见义勇为者感到寒心呢?如此情形,也难免会挫伤公众行善的热情。作为公益慈善管理机构来说,本应当不折不扣地传递好爱心的“接力棒”,真正把公众的爱心款项用到需要救助的地方,真正为那些需要帮扶的人们送上雪中送炭般的关怀。可是,当公众的爱心款项无法真正实现阳光透明运行,在其背后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黑幕,而这也必然会让公众的行善热情降低……
  陈国琴

评判
  正视民意诉求
  才能赢得信任
  很难去责备公众齐声喊“滚”的表达方式,然而,也很难在进入“雅安时间”的此时此刻去责备红十字会。面对灾难,红十字会不按照职责发布赈灾信息,难道要缄默不语吗?那岂非更加为人不齿?面对满屏喊“滚”,红十字会“埋头苦干”的回应,既有些无可奈何,也不乏自知自明和对网友吐槽的理解,但总的姿态终归是积极的。前车之鉴,相信对红十字会今后的行动总会有警示作用,我们不轻易原谅红十字会曾经的过失,但更要看其今后的行动。
  事实上,在一系列问题被曝光后,红十字会也不乏砥砺自新、积极变革的努力,如建立红十字会信息平台,方便爱心人士网上查询;成立社会监督委员会,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等等。我们还应看到,红十字会毕竟拥有光荣的传统、成熟的经验、大批专业工作人员,而民间慈善机构在资源调配和组织协调上终究存在一定局限性,最为理想的慈善格局,应是公立慈善机构和民间慈善机构形成合力、互为补充。
  民间慈善机构的一呼百应,对于红十字会而言,既是压力,更是动力。这说明爱心从不稀缺,但如何汇聚爱心,让爱心发挥作用、产生力量,还需要红十字会付出更多努力。
  灾难当前,红十字会需要“埋头苦干”,更需正视民意诉求,通过进一步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监督,重新赢得公众信任。对于公众而言,也应放下固定成见,再给红十字会一次机会,毕竟面对灾难,我们更需同心协力,而不是在聒噪喧哗中内耗添堵。段思平
  ■三言两语
  ●不可盲目自大、屡屡失信,否则,如何放心将自己的爱心交给缺乏自律和公信力的机构打理?
  ——方为同
  ●希望红十字会拿出诚意和信用来获致公众的信任。
  ——田中信
  ●除了“埋头苦干”,也需要沟通沟通。
  ——赵欣
  ●网友在红十字会“不去管它”之先,对该会微博劝赈“不去管它”,而宁愿自己“埋头苦干”。
  ——穆书中
  ●一边倒的“滚”声和不合作态度,是公众心灵“地震”后内伤未愈的反映。
  ——毛颖
  ●摆在国人面前的是双重任务:一是雅安灾区的清理重建,一是“慈善废墟”的清理重建。
  ——冯海清
  ●在红十字会问题上,公众有太多愤怒与失望情绪需要表达。
  ——王刚
  ●公信力构建不易,不能轻易沦丧啊!
  ——王一
  ●在千万个“滚”中,公众发泄着不满,因为红十字会此前辜负了公众的信任、善意期待、建言献策,只有进行“当头棒喝”,希望骂醒打醒原地转圈的红十字会。
  ——赵查理
  ●如果红十字会肯卧薪尝胆,痛改前非,自觉自律接受社会监督,以完善的全新业绩“一洗前耻”,重获公众信任,这是我们所有人都乐意看到的。
  ——海誓

分享到:
(责编:王倩、张玉珂)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