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羊城晚报:“青椒”是如何变成“知识民工”的

周 云

2013年04月11日13:26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37岁的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谷德近不幸自杀身亡,引来了人们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高校中青年教师这一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与思考。据调查统计,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目前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3.3%。2010年发布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显示,作为近九成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知群体,高校青年教师也是高压人群,72.3%的受访者直言压力大。有青年教师自嘲为“工蜂”、“知识民工”,他们坦陈现在身心“不堪重负”。

高校不是化外之地,高校的状况,就是社会的缩影,目前高校正如同当下中国社会一样,可谓是贫富悬殊、苦乐不均。一部分教师已经先富起来,而大多数的“青椒”(青年教师戏称自己为“青椒”)则营养不良,生存状况不尽如人意。

按道理来说,高校教师都掌握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知识,在这个高度市场化了的社会中,知识完全可以转化成为财富,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对于从事热门的、与社会经济关系紧密的专业的那一部分教师而言,他们大抵可以将本职工作与财富的获得结合起来,他们是高校中的幸运的一群。但同时,高校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完全凭借着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地进行教学与科研,在经济收入方面是有限的,要提高经济收入,就意味着要“不务正业”,从事各种兼职。但这也同时意味着从事教学与研究的时间与精力大大被压缩,影响本职工作。逝去的谷德近老师,他从事的专业算是个热门专业,完全可以在社会上大显身手,比如从事律师等工作赚大钱。或许他为了心爱的研究工作,放弃了这样的机会,或许正是因为这一选择,他自己和家人承受了更多的生活压力……

这其实还不是要害之所在,对“青椒”们乃至高等教育事业伤害最严重的是:即便不计较经济利益,全身心投入到学术与教学,“青椒”们也得不到应有的学术意义上的尊重和回报。中国社会的特色就是各种资源的高度集中以及分配的不合理,高校自然也不例外。“青椒”们辛辛苦苦地做科研,却很难拿到项目,得不到资助。好不容易写成了论文,却难以发表。因为拿项目、发表文章很难说完全是按公平的程序来进行,水都很深,都不是“青椒”们容易搞定的事情。另外在高校高度行政化的情况下,作为教学、科研主力的“青椒”,在校内资源的分配上,也有被边缘化的趋势,甚至有些基本的权益都得不到保障。这些不公平的事情,进一步增加了青年教师身心方面的压力,剥夺了他们的幸福感。

在这样一个扭曲了的体制中,他们也只能用扭曲的方式抗争。有的人苦熬,终于熬成了婆婆,成为体制的受益者,过上了传说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剑走偏锋,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走穴”事业中去,把学校的本职工作当成副业。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始至终无法摆脱抑郁的生活状态,虽然谷德近老师那样的悲剧是个别,但很多人生活在不幸福中,却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对于广大青年教师来说,生存状况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不幸福,不仅是财富的匮乏,更是公正的匮乏、权利的匮乏,这损害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当然是想方设法提高青年教师的经济待遇,但公正的体制和权利的救济,更为重要。

(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周 云

分享到:
(责编:王倩、张玉珂)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