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方
善恶无从考究
别做道德批判
白衣女子是可爱的,也是贴心的,立即掏出手机拨打120的黑衣商户,同样也是尽到了道德义务的。白衣女子的可爱,道德境界之高,也是跨过老人腿部的178人“绿叶衬红花”般地衬托出来的;但却不能以此就对这178名市民加以道德苛评。在已有黑衣商户拨了120,也有白衣女子看护老人的前提下,其他市民不离开做什么?
白衣女子是可爱的,黑衣商户也是可爱的。至于其他178人,面孔其实则是模糊的,是善是恶,内心并无从考究。所以,本着“与人为善”的常理,并无资格占据个道德制高点,就高高在上地进行“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议题设置,对市民进行道德批判。
是的,芸芸众生、三六九等,有人爱行善;有人既不行善,也不作恶;而也有人冷漠,“只顾自扫门前雪,哪管别人瓦上霜”。尤其是,扶了倒地老人反被讹诈的报道时见媒体,更令人遇到老人倒地不敢扶,“彭宇案”的不良效应延续至今。但是其实,要是在此类民事案件审理中,法官能够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规则,倒地者举证不了扶人者撞人,就不让扶人者赔半个子儿,而不是像“彭宇案”中法官那样“各打五十大板”,又何至于令人遇老人倒地而不敢扶,令“老人突然摔倒”。培根有云:“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然触犯了法律——但只是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裁判则毁坏法律——就好比污染了水源。”黄仁宇亦云:“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道德非万能,不能代替技术,尤不能代替法律。凡能先用法律及技术解决的问题,不要先就扯上了一个道德问题。”
于立生
反方
道德危机与个人纠结
这是一起与“小悦悦事件”极为相似的事件。一方面,公众和舆论会很容易地对178名“路人甲”进行道德上的批判,在事后面对舆论压力,想必也会有“路人甲”表示内疚和歉意;二是,对于那位停下来打120的黑衣男子和站住对老人进行施救并让行人注意不要踩到老人的“白衣女侠”,想必很快会成为英雄式的人物,媒体的焦点很快会追随过去。除此之外,此事再一次激起我们对于当下社会公德危机的思考。继而,我们应该如何来挽救这场公德危机?
破解“不愿不敢扶起摔倒老人”这个社会难题,至少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是,法律层面。真正能够挽回公德的做法,离不开政府行为的鼓励,尤其是离不开司法的公正。当下我国法律体系中没有“好心人免责条款”,这也被认为是导致出现小悦悦等悲剧事件的根源之一。
二是,技术层面。早在2011年9月,卫生部就发布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对于如何对摔倒老人展开急救,进行了分门别类的介绍。可是,现在而言,这个指南并没在走进千家万户,也没有走进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里。基于跌倒老人,也就因为技术和知识上的欠缺,而不敢下手去救人。因为怕“帮倒忙”,我们至多会像视频中的黑衣男子一样,拿出手机拨打120。
三是,公民意识的培养与建立。笔者所讲的培养公民意识,并非是“树英模”,也并非指有关部门喜欢的“造神运动”。不是把某一英雄人物无限拔高化、脸谱化,而是让每一位公民了解到自己身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责任、权利和义务。
长春这起178人跨过摔倒老人身体的事件,再次让社会痛心。笔者希望,政府、立法部门、社会以及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各自的努力,让每一位社会成员汲取救人的勇气和正能量,让“冷漠的中国人”的标签尽早去掉。
王传涛
评判
发挥正能量
也需有效率
笔者注意到,从老人身上跨过的行人,匆匆而过的同时都不由自主地向老人投去关切的目光,其焦虑的动作更表明对老人处境并非冷漠,而且在有人报警,有人已经施出援手的情况下,主动让过离开现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为老人得到及时救助创造了适宜的空间和时间,白衣女子行为的确让人感动,但笔者更相信,即使白衣女子不出现,也会有其他人和白衣女子一样施以援手,我们不能简单地从178比2的数字上来衡量世态冷暖,倘若这个比例倒过来,不仅说明不了什么,甚至可能会事与愿违。
另外,从画面上看,老人倒下后着实让身边的行人“吓了一跳”,一时间陷入恐慌和不知所措,这也是人的本能反应,但在短短30秒之后,就出现了黑衣人拨打电话报警,不到5分钟即出现白衣女子出手相助,而其他人则选择从老人腿部迈过去离开,并都不住低头或回首看倒在地上的老人,其焦虑心情可见一斑。人性本善良,我们更没必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评判,也无需用某些极端个例去否定主流的道德价值观,笔者认为,扶起或救助倒下的老人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道德“竞选题”,他需要“争先恐后”,但并不必要在一人或多人选择后大家一窝蜂都去参与,那样只能是“添乱”,我们社会需要“正能量”,但绝不能忽视“正能量”的有效发挥,因此,长春老人突然发病倒地,如果把他看成是一张“道德试卷”的话,无论跨过老人身体过往的有多少人,只要有这2人的及时出现,就已经发挥了救助的“最大值”,试卷就已经获得了“满分”。
社会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道德模范”是不现实,但应该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储藏着那么一份善良,平心且客观地看待这次“事件”,其实不是178比2,而是180位的善良才让老人转危为安。
朱永华
提醒
别放大众人的冷漠
我们当然无法解释得清那些从老人身上跨过去者的真实想法,但不能决断地认为他们就是极度冷漠。既然有人已经拨打了120,既然老人身边已有人专门守护,那大家总不至于将老人完全包围住?老人摔倒的空间极其狭小,又处于过道的必经之路,也许从老人身上跨过去是有点不近人情,但如果更多人都簇拥在老人身边,让空气“凝固”也利于老人的救助啊。因为谁都知道,对于老人摔倒不能立即将其扶起,最好的办法是保护好现场由专业的医生救治。而最终的事实也证明,老人摔倒的原因是突发脑梗塞晕倒,如果真的有人立即将其搀扶起来,或者围住老人一人一个主意,那岂不是在帮倒忙?
应该说,白衣女子的做法是对的,她还找来纸壳垫在了老人头底下,但并没有轻易挪动老人身体,从报道中看得出白衣女子很细心,但周围的群众不是也很配合吗?
我们当然希望生活中多些白衣女子那份乐善好施,但也大可不必过于的夸大路人的冷漠,甚至人为制造救助者与围观者、路过者的人性对立。仅仅在老人摔倒后的十几分钟时间里,应该允许一些人的犹豫和观望,也应该容忍见到“有人已相助、我们快走开”的更多“随大流”。退一步说,即使有人确实是见危不助,但他们也毕竟是极少数,并且还会有一种从众心理,即有人相助了他们也可能加入救助,如果没有一人救助他们也会不敢上前出头。总之,我们这个社会善心处处有,善举从不缺,即使一时出现了冷漠的场景,那也未必是事实真相的全部。
周稀银
■三言两语
●在老人摔倒路人不敢扶起的诸多事件之中,长春这名白衣女子留下来坚持照顾老人的举动,显然是股暖流。
——游艺军
●别夸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难道大家一起打120,把120给打爆吗?
——刘致远
●在已有人打120和已有人照看老人的前提下,其他人自发离开是合理的,毕竟各有各家,各有各事,各走各路嘛!
——魏东
●谁来确保施救者不受到讹诈,这是个问题。
——马阳平
●围观和过往的人有些是给疏导离开的,否则,178人在那儿没事儿扎堆拥堵看热闹不成?
——郭俊
●在令人心痛但又确凿无疑的视频面前,单纯的批评178名“路人甲”,没有任何意义。要反思不敢救助的原因才行。
——张方亮
●有人甚至不惜吃力搬动手推车等大件物品艰难越过老人身体,也不愿主动停下来关心一下老人,太让人寒心了。
——顾义东
●老人、病人、尊严、道德,在近200行人的胯下被漠视、被抛弃。
——徐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