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村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管理,是个大课题,考验着各方的智慧和作为。 |
4月2日的《党建周刊》发出预告,欢迎读者来稿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农村党员现状展开讨论。现从中选编几篇予以刊发。
——编 者
加强农村党员管理
当前,基层党员的流动愈加频繁,农村流动党员“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先进难体现”等问题日益凸显。虽然各地在流动党员管理上,很多地方都进行了探索,但是都未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要解决农村党员管理的难题,要从两个方面转变。
一是农村党员管理从属地管理向身份管理转变。传统党员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以支部为依托,实行的是属地管理,这种方式要求农村党员是不流动的、是固定生活在一地的。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员流动的不断加速,现行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党员管理的瓶颈。因此,可否实施党员身份管理制度,在摸清党员基础信息的基础上,给每个党员发放“身份证”,到邻近的党组织报到,接受组织教育管理,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发挥党员作用。
二是农村党员管理从全程管理向阶段管理转变。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实行的是全程管理,即从入党积极分子开始管到党员去世。新形势下,农村党组织对农村党员想管也是鞭长莫及、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能否探索党员的阶段化管理模式,管好该管的。充分利用好党员回乡过春节、清明回乡祭祖等时间段,把节日资源转化为党建资源,开展“假日党建”,一方面加强对外出党员的教育,另一方面也让外出党员给在家党员传授先进的理念。
(浙江景宁 彭凌飞)
遏止党员发展乱象
很多基层党组织书记向笔者倒苦水,反映群众对基层党建工作不信任。何以如此?正是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员发展中存在随意性、选择性,导致党员发展出现种种乱象,从而引起群众反感的。
“金钱交易式”入党。个别村书记思想腐化,将党员发展与赤裸裸的金钱挂钩,在群众眼中形成了“烟酒不能少,红包不嫌多”的入党“潜规则”,这种堕化行为导致少数投机分子花点小钱就混进了党员队伍,严重影响农村党员队伍质量。
“亲缘关系式”入党。有的农村发展党员或轻或重存在着圈子现象,部分村书记只将自己的亲属、亲信列为发展对象,有的父母介绍子女入党、朋友推荐朋友入党等等,而把能人、优秀青年拒之门外,出现典型的“宗族化”现象。
“虚假民主式”入党。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党员发展程序执行上随意,党员要么在支委会或党员大会上配合举手,要么直接不知情情况下“被”召开。村书记“钦定”发展对象培养材料往往能无中生有,在校大学生党员、在外定居党员屡见不鲜。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组织保证,党员发展工作更是事关党的兴衰。此等乱象若不及时遏止,农村基层党组织就很难呈现出新的生机活力。
(江苏洪泽 张益斌)
农村党员何以成了“党费”党员
我是一名农村党员,近年来被乡亲称为“党费”党员。因为,我这个农村党员除了每年交一次党费,和群众再也没什么差别了。
我们村老支书2005年辞职,引荐一位年轻人接任,只是镇包村干部在大喇叭上宣布他担任村委会主任,至于他什么时候入党、什么时候被“选”为党支部书记,普通党员并不知道。
农村党员不仅没有选举权、表决权,连接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在新支书任职以来的8年时间里,村里没有召开过一次党员会议、没有组织过一次党员活动。新支书上任之初对党员进行集中教育活动时,支书竟委托非党员的堂弟给有文化的党员送材料,要求照抄 “学习心得”。以后,就连照抄的机会也没有了。
党员和群众没什么两样,可是党费却不能少。每年春节前,支书和会计就分头找到党员,将一年一次的党费收起
来。至于党费用于何处,党员却一点也不清楚。我清楚的是,起码没有用于“党员日常政治理论学习和必要的业务学习资料费以及订阅各类党员读物费用的开支”,因为那本《中国共产党章程》,我还是花5元钱在新华书店买的。
(山东宁津 段玉文)
流动党员可否双重管理
我是一名长期在外的农民党员,我感觉不少长期在外的流动党员,严格来说,很多方面的义务和责任都是没有履行到位的。一方面是村党支部跟我们的联络沟通比较少;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我们自己主动跟村党支部联系、汇报思想基本上没有,久而久之,党员的意识也开始淡化了。
在城市,很多社区的党组织,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正是我们所向往的。我在想,能不能借鉴农民工解决城市身份的做法,在对流动党员的管理
上,也探索一种新机制,让流动党员同时具有城市党员和农村党员的双重身份。在城市,流动党员能够在居住地所在的社区参加社区党组织的活动,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融入城市,更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就业信息等,带动农村更多需要就业的人员到城市发展。在农村,我们可以更加自觉主动地担任城市和农村各种信息交流和沟通的联络员,让城市和农村结合得更紧密,让“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更有生命力。
同时,还要对城市社区党组织、农村党组织以及具有双重身份的党员实行双重考核。对城市社区党组织的考核,着重考核对具有农民党员身份的流动党员的接受登记率和日常管理情况;对农村党组织的考核,着重考核对流动党员的联络和信息沟通情况;而对双重身份的流动党员的管理,则主要考核参加两地党组织活动以及作为城市和农村联络员所做贡献的情况。在具体操作中,相关联的城市社区党组织和农村党组织相互间要多加联系和沟通,上级党组织也要把流动党员的管理纳入对党组织和党员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
(湖北恩施 陈兴菊)
预告
下期将就农村干部现状如何展开讨论,请踊跃投稿。举例子,务必亲身经历、亲眼所见;谈观点,务请观点鲜明、逻辑清晰。
邮箱:rmrbdylx@yaho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