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地方最低工资上调背后的喜与忧

2013年04月07日16:31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干部“瞪眼说瞎话”还有多少深层危害

背景:称“地下水红色并不代表不合格”的河北沧县“红豆局长”被免职了,此前,工程院院士痛斥其“瞪着眼说瞎话”。

京华时报发表刘志权的文章:一个区区局长的倒台,难以遏制官员“瞪眼说瞎话”的歪风。今年2月的“学酒哥”闹剧,之所以引发关注,也是因为拿红酒瓶当“学习红酒知识的道具”的说辞太不靠谱。但是,症状轻微的官场瞎话就较为普遍而安全了。譬如同在2月曾经引发热议的三亚旅客袭警事件中,网民的持续质疑,说明执法机关公信力亟待提升。而最近,在河南中牟的碾轧事件中,地方政府在事发20多小时后便宣布,这是一起“意外事件”。而同样的结论,也非常“巧合”地出现在同期湖北巴东、四川西昌的碾轧事件中。无论是三亚袭警事件中,警方选择性公布视频,抑或中牟碾轧事件,政府宣布“意外事件”,都已经被证明是表达得比较“艺术”的“瞎话”,但是,很少需要个人为之买单。在另一些情况中,调查结论也许是真实的,但由于调查过程的仓促,以及细节的不公开,从而成为民众眼中的“疑似”瞎话。上述现象蔓延的结果,是既带坏了官场风气,也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小蒋随想:有些话之所以引发众怒,是因为明摆着在侮辱公众智商。毫无可信度的信口雌黄,一方面是因为仓促瞎编漏洞百出,另一方面则是谎言永远是谎言——假的真不了。瞎话不时从某些官员的口中冒出,不只是官员个人的问题,而是影响行政部门的声誉和公信力。即便免除说瞎话官员的职务,也未必能消除后续的负面影响。因为,公众担心“染缸效应”导致某些部门具有不良氛围的传承。而某些免职事后也被证实,不过是为了暂时平息事态,涉事干部过段时间又悄然带病复出令群众既气愤又无奈,问责流于形式也使后来者有恃无恐。干部“猛语”还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的危害是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三公开销居高不下、行政失职与渎职并不鲜见。出于利益驱动与官商勾结,某些地方管理者甚至为不法商人撑腰,损害百姓的合法权益。说到底,问题的核心还是整顿吏治、依法限权,使干部的行为与言论被置于监督的笼子里。

地方最低工资上调背后的喜与忧

背景:4月以来,上海、山西等地先后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目前,全国已有上海、广东、天津、浙江、北京、山东、山西、河南、江西、广西、甘肃、陕西、贵州等13个省区市上调了最低工资。其中,上海市以1620元/月领跑全国,江西省上调幅度最高,达到41.4%。

华商报发表张燕的文章:各地连续上调最低工资,当然是好事情,也是各地应对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和物价上涨的必然举措。但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象征意义其实要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大部分劳动者的收入,都是高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要保障劳动者权益,最根本的是要赋予其议价能力,做实工资协商制度。尽管收入分配改革的纲领性意见于年初出台,但酝酿多年的工资条例依旧不见踪影,这不能不说是遗憾。根据之前的消息,工资协商制度、同工同酬等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条款,被写进了工资条例。这些条款非常重要,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对于提高一线劳动者收入,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显然是必要且有实际作用的。但工资协商制度、同工同酬等问题,不仅仅是工种问题,社会分工问题,更是权力分配,权利多少问题。做实工资协商制度、同工同酬,关键是要赋权于一线劳动者。务实地看,有妥协地出台和有妥协地施行工资协商,是现实的选择,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比仅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步更大。应该充分意识到,涉及到分配问题的工资协商制度,不是一天两天可以解决的。大部分一线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或许是个难以立刻缓解的事实,但我们可以做的是,尽早出台工资条例等保障劳动者收入、分配、权益的法规,然后逐步落实。

小蒋随想:各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不标准,有的地方的最低工资是包括保险的,还有一些地方是扣除保险后的,算法上的不同使得劳动者拿到手的“净工资”很不一样。最低工资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某些企业自认为低工资“合法”——只要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就没话说,企业摆出一副“不满意就走人”的架势。本应是托底性的工资标准异变为某些企业的工资上限,必须给予警惕与思索。近些年,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外资公司也成立了工会组织,但工资集体协商与议价的开展并不顺利。究其原因,企业工会缺少强有力的后盾支撑,劳动法中的罢工权更多被视为“不稳定因素”被遏制,工会作用被削弱,维权效果被打折。值得注意的是,用工荒成为这几年的另一大社会热点,这被解释为人口红利减少,劳动者博弈能力在提升。或许,有关方面应抓住这一时机,在法律与机制层面为劳动者的维权与诉求打下基础。

 

分享到:
(责编:王倩、张玉珂)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