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网评:别让“标签大战”替代“公共讨论”

李 拯

2013年04月03日00:10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随着林妙可事件进一步发酵,各种意见层出不穷,对立情绪日益升温。有人认为污言秽语无异于网络暴力;有人则怀疑14岁的未成年人是否应该远离微博,回到无忧无虑的青葱岁月中;更有甚者,痛陈林妙可微博乃其父母为炒作而开,本为博取眼球、吸引关注,舆论越是议论纷纷,不越是正中下怀?

意见多元、看法各异,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公民发挥公共理性、通过公共讨论达成社会共识的基础。然而,纵览这一副歧异丛生的舆论晴雨表,理性对话少,情绪对立多,甚至唾沫横飞、帽子乱扣,本该有理有节的公共讨论,却日益演变为党同伐异的“标签大战”。

呼吁根除污言秽语,呼唤网络蓝色天空,这只是一个未成年小孩对网络空间的期许,有必要上升到反对言论自由的高度吗?不管这么多,先贴上“反对言论自由”的标签,再进行一番故作高深的道德说教。话音未落,那边又批评说这是为污言秽语辩护,立刻扣上“支持网络暴力”的帽子,再发动一场反对暴力的舆论攻势。

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贴标签”的好处是简单地将对方归为某个类别,在道德上置对方于弱势地位,于是取消了理性对话的必要,造就出通往正义的捷径,这边刚刚贴上标签,那边一个满腔义愤的道德英雄已经喷薄欲出。在诸多公共事件中,我们对类似的标签大战并不陌生。

问题是,每个人都以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不同意见不屑一顾,甚至党同伐异、排除异见,指责别人反对言论自由,这本身就是在排斥不同意见,难道不是在反对言论自由?批评他人支持网络暴力,这本身也带着攻击色彩,岂不也是在支持网络暴力?

林妙可事件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或许在于,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时代,我们并不缺少言论的自由和表达的权利,我们需要涵养的,恰恰是言说的艺术和表达的理性。只有在多元意见的交流交融、不同看法的理性对话中,才能最大程度凝聚共识、接近真理,也才能从这种公共讨论中培养出伟大公民。

林妙可事件或许将继续发酵,还会有各种意见浮出水面,这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是己之是,非人之是”的对立情绪。所寄望于广大网民的无非是,多一些“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权利”的理性精神吧。

 

分享到:
(责编:耿聪、王倩)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