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观点1+1:寡头强迫微信收费算不算“无赖竞争”?

2013年04月02日15:54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开栏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地方版国五条“细则变粗则”说明什么

背景:各地“国五条”执行细则密集出笼。不过,有些地方的细则却很“粗陋”。南京细则刨除标题、前缀等文字,实质内容只有一句话:“2013年度全市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涨幅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幅。”杭州细则全文连标点符号只有35个字。

新京报发表大白的文章:南京和杭州“国五条”细则,以简洁“微博体”的风格呈现,肯定不是为了“赶时髦”。两个城市几乎完全相同的细则内容,只有极其笼统的把年度价格控制目标,与可支配收入增幅相挂钩,而且没有具体操作内容。对最为关键的20%个税征收问题避而不谈,只能让民众对未来房价趋势无所适从。督促地方政府出台执行细则,本来是为了让各地结合自身情况,更好地贯彻“国五条”,防止一刀切式的调控,贻害市场正常运行。而“35字细则”只能让民众迷茫,攸关民众利益的房价,愈发雾里看花。就连当地今年的房价预期涨幅,到底会有多高都不得而知。还有,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房价涨幅低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而且如果目标没能兑现,将如何问责?显然,“35字细则”,难以让民众看清这些问题。

小蒋随想:一个朋友最近看房,遇到一个地产公司的销售经理,后者对二手房20%个税征收的看法居然是“房子还会涨价20%”。问及原因,经理满不在乎地说“这就叫成本转嫁”。地产公司的人惯用忽悠大法,可不得不承认,这些年越早被忽悠买房的人越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房,相信“崩盘”的持币待购者则一次次失望。过往的房产调控屡屡被指“空调”,还是应了那句老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下有对策既有地产商的博弈,又有地方行政者打卖地财政的算盘,还有官商勾结引发的腐败。即便是号称史上最严的限购,在一些地方仍然留有放松的口子,地产商甚至明目张胆地将“本地不限购”作为推销广告。一些地方粗放式应对新一轮“国五条”,难保不是对调控持消极态度。问题的核心是,房价波动与干部考核并不挂钩,GDP和财税收入却与政绩息息相关,各种形式的福利房依然存在,更令一些干部免受高房价之苦,反享房子升值之乐……

寡头强迫微信收费算不算“无赖竞争”?

背景:运营商即将向微信收费的信号日趋密集。3月3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运营商向微信收费的要求有一定的合理性,工信部正在协调此事。

燕赵都市报发表李记的文章:酝酿对微信收费的讨论,焦点问题始终绕不开利益。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短信业务量达到1576.1亿条,同比增长0.7%,明显低于2012年同期的7.6%,微信对短信替代作用明显。另有数据显示,受微信等OTT业务影响,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人均短信发送量下降9%,如果换算成货币收入,即意味着三大运营商每年要少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收入。三大运营商的目的是,第一,借机和腾讯达成利益分成的合谋并从中获利;第二,促使更多的用户抛弃微信、回归短信,维护自己在此业务上的收入。按照马化腾的说法,“这一辈子能够国际化的(对腾讯来说)目前看是微信产品”。而微信一旦收费,势必会导致其用户的大面积流失,国内发展受阻,并直接影响到微信“进军海外”的战略。更为重要的是,垄断寡头此次对微信的打压,显然会在技术创新层面,影响到这一领域的发展速度和进程。这对一直以来都被揶揄创新乏力的国内互联网领域而言,无疑更是名符其实的负能量。

小蒋随想:自己的果子又贵又差,别人的果子免费又好,不但不反思自己的果子的缺陷,反而强迫别人的果子卖高价,这不是竞争逻辑,而是强盗逻辑。互联网的一大特色就是免费,在免费的基础上实现盈利,是靠各种增值服务。换言之,基础服务不收费已是网络界的共识。微信的火爆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通信运营商带来挑战。对传统通信运营商而言,积极的应对策略本应是,推出原创的创新性服务与微信竞争。反观现在的通信大佬们,只是想逼迫微信收费,还想从中分一杯羹。这其实已涉嫌双重收费——通信运营商已然收取了无线业务的流量费(而且价格远远高于有线传输收费),凭什么要对建构在无线通信流量上的软件使用再度收费?对工信部而言,理当鼓励竞争,反对乱收费,“协调”微信收费不是个好主意。

 

分享到:
(责编:王倩、张玉珂)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