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解放日报:日本绕不过的“槛”

王泰平

2013年04月02日10:16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 王泰平

  ■我国通过一系列反制措施,打破了日本长期以来单方面排他性地控制钓鱼岛的局面,造成了重叠管理的现实,中日间围绕钓鱼岛问题的斗争迎来新局面

  ■中日应以承认争议为前提,通过谈判和协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基本和长久的解决办法,使东海成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这是唯一的出路

  2012年,日方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起事端,导致中日关系陷于低谷。目前,两国关系仍未摆脱阴影,各领域交往,尤其是经贸关系受到严重影响:2012年中日贸易比上年下降了3.19%,日本已降为中国第5大贸易伙伴,今年1—2月,两国贸易同比下降8.2%,双方往来人数也大为减少。承认钓鱼岛争议已成为改善中日关系必须跨越的一道槛,日方无法回避。

  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方应正视历史与现实,同中方相向而行。

  所谓“正视历史”,首先应认识到它不是一般的领土主权争端,而是中日间历史问题的延伸,问题发端于日本军国主义当年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是日本在鸦片战争后期趁火打劫、浑水摸鱼造成的。日本应反省这段历史,而不是抹杀历史。如何处理“岛争”是验证日本能否严肃对待那段侵略历史的试金石。第二,日本应认识到钓鱼岛作为台湾附属岛屿,根据 《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书》,二战后应将其交还中国。时至今日,仍未获解决,是因为二战后美国以托管名义非法占领该岛,并于1972年归还冲绳施政权时,将其一并交给了日本,从而在中日间埋下了火种。尽管如此,美国从来没说过钓鱼岛的主权属于日本,而是表示在主权问题上“不选边站”。日方的所作所为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是对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第三,应承认中日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邦交正常化和缔结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时,两国领导人着眼两国关系大局,曾就钓鱼岛主权问题达成“搁置争议”的共识和默契。而且,中日还曾就共同开发钓鱼岛周边资源进行过磋商。日本后来不承认存在主权争议,不断对钓鱼岛采取单方面举措,特别是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分明是罔顾历史,背离了中日两国老一辈领导人达成的谅解和共识。

  所谓“正视现实”,首先,应看到日本非法“购岛”打破了中日两国老一代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钓鱼岛的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通过采取海监船、渔政船和飞机常态化巡航等一系列的反制措施,打破了日本长期以来单方面排他性地控制钓鱼岛的局面,造成了重叠管理的现实,中日间围绕钓鱼岛问题的斗争迎来新局面,日方不要再抱有霸占钓鱼岛的幻想。第二,日方应认识到中方维护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主权的意志和决心是坚定不移的。中国不会主动惹事,但也不怕事。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与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两者并不矛盾。中国是讲原则、讲道理的,同时也是有底线的,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的问题上绝不会退让。如果有人在领土主权问题上挑战中方的底线,我们没有退路,必须做出强有力的反应,为走稳和平发展道路排除干扰和障碍。

  总而言之,中日在钓鱼岛问题上是各有主张,双方的立场是不同的,争议客观存在。应承认这一基本事实,并以此为前提,通过谈判和协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基本和长久的解决办法,使东海成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为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这是唯一的出路。中日关系能否重回健康发展轨道,关键就看日方有无诚意。日本只有拿出诚意,与中国相向而行,才是正确的选择。

分享到:
(责编:齐贺、王倩)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