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互利共赢中发展的中国对非洲援助

张永蓬

2013年04月01日10:45    来源:光明网    手机看新闻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向非洲提供了不同数量的援助,这些援助涉及的领域包括: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技术和人力资源培训、农业发展、债务减免、人道主义援助等多领域。中国对非援助总体效果明显,赢得了非洲国家的积极评价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经过50多年的实践,中国对非援助在侧重领域、援助方式、管理体系和援助内容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南南合作基础上互利共赢的中国援外援非模式逐步显现。

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中国对非援助快速发展,其特点:一是援非实践由侧重“硬”领域向“软”、“硬”领域全面发展。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中国对非援助多集中于经济生产和国计民生等重大领域,以硬件设施为主。这一时期的对非援助产生大量成果,涉及农业、工业、社会和经济基础设施、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多领域。经过90年代的调整及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对非援助明显加大了对非洲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技术转让和人道主义等“软”领域的援助。2012年7月中国政府推出的促进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五个领域的具体措施中,提出实施“非洲人才计划”等,“软”措施力度之大,超过以往。

二是逐步形成自己的援助模式和特点。以1983年初中国提出“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为标志,中国逐步对援外方式进行改革,其方向重在实现形式多样、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其方式是将援助与贸易、投资相结合,将对非援助作为南南合作的组成部分。对非洲而言,中国援助的目标重在推动非洲发展;对中国而言,在实施援助项目的同时,可以带动中国企业走出去,并带动中国对非洲的出口和中非贸易双边的发展。

三是对非援助力度逐步加大。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在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时提到:到2009年9月,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是760亿元人民币。截至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中国向非洲国家提供的零关税待遇和减免债务等措施逐步加强,中国对非提供的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给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注入巨大动力,对推动非洲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一体化意义重大。此外,中国对非洲实现“千年目标”也给予积极支持。

虽然中国援非数量有限,但由于实施方式快捷、没有附加条件且效果直接,受到非洲国家的广泛肯定和欢迎。概括讲,中国援外援非模式的要义是:原则上追求平等互利、重信守诺;性质上定位南南合作、互相帮助;方式上讲究简单直接、不附加政治条件;实践中力求援助与贸易、投资相结合,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从效果看,中国援助在推动非洲发展、承担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应尽义务的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对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具有直接意义。中国在真诚帮助非洲的同时,也在营造有利自身发展的经济和国际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张永蓬

分享到:
(责编:张宏、张玉珂)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